介绍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subcutaneousfatnecrosisofnewborn)为良性病变,是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儿早期的疾病,其特点为皮下脂肪组织出现无痛性结节及斑块,能自行消退,预后良好。
最新文章
症状
皮肤损害初期为鲜红或紫红色皮下深在局限的结节,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小者可如黄豆大,大者可如鸡蛋大,散在分布。以后可融合成斑块,界限清楚,有时边缘稍高起,压之无凹陷,多无自觉症状,亦无全身症状。约于满月前后,结节及斑块开始软化吸收,数月后完全消退,过程中一般不破溃。常见于足月分娩的健康婴儿,在1~6周内发病。多见于臀部、大腿部及面颊、躯干等处,有时上肢、外阴亦可被累及。
根据临床表现,患者是新生儿皮肤损害初期为鲜红或紫红色皮下深在局限的结节,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小者可如黄豆大,大者可如鸡蛋大,散在分布。结合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尚不明了,部分患儿有难产史或产伤、窒息史,与缺氧及寒冷有关,至于其母糖尿病与本病发生有无联系尚不清楚。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
检查
真菌组织病理学:真菌组织病理学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方法,组织中真菌的鉴定标志着病原学诊断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根据真菌抗原性不同将真菌分类。取怀疑有真菌感染的组织进行培养,用镜检等的检查方法,未检查出真菌则为正常状况。
组织病理:皮下脂肪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组成浸润,在巨细胞内含针形裂隙,并呈放射状排列。坏死组织中有钙质沉着。
鉴别
1.新生儿冻伤常见于早产儿,营养较差,初发于足、小腿,可延及全身,有凹陷性水肿。
2.新生儿硬肿症多见于早产儿,全身皮肤硬化,预后差,很少或无脂肪坏死,炎症或巨细胞浸润,缺乏钙沉着,皮下组织中有宽纤维带。
3.单纯新生儿水肿:有指凹性水肿,无皮下脂肪变硬。
4.新生儿皮下坏疽:多见于受压部位,如背、臀、骶部。局部皮肤红硬,边缘不清,中央暗红,皮下组织液化有漂浮感,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5.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全身一般情况较好,体温正常。皮下脂肪组织出现无痛性结节及斑块,,可移动,界限清楚,压之不凹。其硬块可逐渐被吸收,能自行消退。
并发症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除了造成局部皮肤的水肿样改变外,还可因为脂肪组织坏死,特别是棕色脂肪的坏死,影响到新生儿的能量代谢,造成能量供应不足形成新生儿体温不升,腋窝温度常常小于35摄氏度,且肛温比腋温更低,如持续发展下去,可因患儿能带代谢障碍导致死亡。
治疗
(一)治疗
本病病因通常和寒冷各有关,对于皮下脂肪坏死程度轻,范围小的且没有影响到新生儿的能量代谢的患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消退。对于皮肤脂肪坏死严重的应给予局部烤神灯促进坏死脂肪组织的消退,同时加强患儿的营养供给。
(二)预后
患儿健康与生长发育不受影响,预后良好。偶有合并症或内脏受累者,预后差。
预防
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认为和孕期感染或者外界环境过于寒冷等因素有关,脂肪组织主要是饱和脂肪酸,遇到过于寒冷的季节可形成硬结,从而影响脂肪代谢造成皮下脂肪坏死。故孕期应加强护理,减少孕期感染的风险,如果有感染应积极使用对胎儿没有影响的药物进行治疗。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在30分钟内开奶,可以促进胎儿肠道功能的活动,减少脂肪坏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