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隐斜

上隐斜
上隐斜(hyperphoria)是眼位有向上偏斜的倾向,平时两眼可用矫正性融...

别名:上隐斜

就诊科室:五官科 眼科 

医生指导:上隐斜常见问题 >>

介绍

隐斜(hyperphoria)是眼位有向上偏斜的倾向,平时两眼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来控制,使不出现斜位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上隐斜超过2△可出现症状,在隐斜患者中,上隐斜占15%~30%。

最新文章

上隐斜是什么?

上隐斜应该做哪些检查?

上隐斜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上隐斜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上隐斜应该如何预防?

上隐斜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上隐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上隐斜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更多文章>>

症状

临床实践证明,用隐斜计检查上隐斜是最好的方法,即使0.5△也可测出。
1、因看远时直肌作用大,故看远时上隐斜度数大于看近时的上隐斜度数,表示直肌受累。
2、因看近时斜肌作用大,故看近时隐斜度数大于看远时的上隐斜度数,表示斜肌受累。
3、如一眼固视时的上隐斜度数大于另一眼固视时的隐斜度数,则根据第二斜角大于第一斜角的原理,上隐斜度数大的固视眼是受累眼。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则可分析受累眼及受累肌。
1~2△上隐斜,一般可用融合反射控制,但垂直肌肉的融合储备力很少,在2.5△以上者可出现症状,因此上隐斜比内外隐斜更易引起眼肌疲劳。上隐斜患者看远、看近均有视力疲劳,尤以看近为甚。如上隐斜度数较大,患者常将一眼的物像抑制,日久可形成弱视,如上隐斜度数并不大,垂直复像比较接近难以抑制,因此中等度上隐斜比大度数上隐斜更易产生症状。上隐斜引起视力模糊、头痛、眼痛、恶心,较严重者可缺乏立体视功能。患者脸部有轻度上仰姿势,使眼位低于水平以克服部分上隐斜。

病因

儿童时期易发生斜视的主要原因:
(1)发育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2)先天异常: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3)眼球发育特点使儿童易患斜视: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4)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
隐斜病理:
1、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垂直肌肉有轻度麻痹,White认为占98%。
2、一眼或二眼的内直肌或外直肌附着点较高。
3、上下直肌或上下斜肌的解剖异常或附着点异常。
4、其他如眼眶不对称,外伤或眶内肿物所致,但不多见,与屈光不正无明显关系

检查

隐斜检查项目:
马氏杆、遮盖法、屈光检查。
1.体格检查应用交替遮盖法,马氏杆检查法科去定有无隐斜;三棱镜法,隐斜计可准确测定隐斜度数。
遮盖法是斜视检查中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不仅能确定的没有斜视,还能确定是哪一种斜视。遮盖法正常值:遮盖病人的右眼,左眼仍然注视前方的目标不出现运动。打开病人的右眼,如果左眼仍然不动,右眼出现运动,根据运动的方向能够判断病人是内隐斜或是外隐斜。若右眼由内向外运动,则说明患内隐斜视;由外向内运动,说明患外隐斜。
马氏杆(maddox)是双眼视功能检查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马氏杆可以用做水平、垂直隐性斜视;旋转隐性斜视;不等像的检查。在评估双眼视功能和处置双眼视功能异常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马氏杆正常值:投放点状视标或打一束点状光。通过maddox杆看点状光会看成垂直马氏杆的带状光。
2.辅助检查应进行屈光状态的检查。

鉴别

1.屈光不正行交替遮盖法检查,去遮盖时被遮眼无移动。
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
2.间歇性外斜视远距离注视外斜明显,但在近距离注视时一般能融像,不表现为眼球偏斜。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

并发症

严重隐斜患者可发生睑缘炎。
睑缘炎的症状:
眼睑部有明显的刺痒感和烧灼感,眼睑脓肿、眼睑浮肿、早晨上下眼睑粘连。
1.眼睑部有烧灼感,可有刺痒、刺痛;
2.鳞屑性者睑缘发红,睫毛根部可见鳞屑或痂皮;睫毛易脱,能再生;溃疡性者有出血性溃疡及脓皰,日久睫缘肥厚,秃睫或睫毛乱生;眦角性者眦部皮肤浸渍或糜烂,常合并眦部结膜炎。

治疗

1、10△以内的上隐斜,配戴底向下的三棱镜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配三棱镜时,要根据系上转肌或下转肌受累,如为上转肌受累,因日常生活中看上的机会少,给以上隐斜度数的2/3即可;如下转肌受累,一般应将上隐斜的度数完全矫正,以克服患者的近距离工作产生的视力疲劳。
2、大于10△上隐斜,或患者不适应戴三棱镜则可用手术治疗。手术一般选择在非注视眼,术前要分析,判定患眼和受累肌肉,然后做受累肌的拮肌减弱术,受累肌缩短术或对侧眼配偶肌减弱术。手术时尽可能不做下转肌减弱术,以免影响下转功能。

预防

婴儿期和幼儿期双眼的视觉反射是不稳定的状态,以后波动逐渐减少,5岁基本停止,8岁波动期基本结束,如无严重障碍则将终身保持。但在此不稳定时期任何影响双眼单视觉的障碍均可导致斜视,而任何斜视都会导致双眼单视功能丧失。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双眼单视功能形成不稳定,容易丧失也容易恢复,如果一发现斜视,及早就诊,尽早治疗,不但可以矫正斜视,而且可使丧失或发育不良的双眼单视功能也得到恢复,从而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理想目的。反之,若延误治疗,错过视功能发育期,则双眼单视功能丧失、骨骼畸形、代偿头位都无法恢复。即使以后通过手术矫正了斜视,也仅仅是美容矫正,而且没有双眼单视功能这个“粘合剂”的作用,仍有再度斜视的危险。

相关疾病

头痛 弱视 屈光不正 间歇性外斜视 隐斜 远视眼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