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罗阿丝虫病(loaiasis)是由罗阿丝虫引起的一种结缔组织丝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皮下结缔组织的游走性肿块以及丝虫性结膜炎、关节疼痛等。
最新文章
症状
本病潜伏期约1年,以后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皮肤及眼部症状与体征。
1.皮肤症状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由于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在局部形成发展迅速的卡拉巴(calabar)肿即丝虫性肿块(亦称游走性肿块),可伴全身发热、局部剧痛、皮肤瘙痒。肿块直径5~10cm,或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较一般水肿为硬,且有弹性,有时红肿状似丹毒,可发生于原发部位,也可迁延至其他部位,肿块持续2~3天,多见于前臂、手指间、大鱼际肌部及大腿、腓肠肌部、腰部等处,腹股沟部、阴囊部也可出现。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也能侵入各脏器,如胃、膀胱等。偶有侵入声门裂或尿道内引起严重症状者。检查患部,皮下可摸到蠕动的条索状成虫,约1min移动1cm。在服乙胺嗪后很快游走于皮下后不动,持续治疗1~2个疗程,成虫即在该处死亡。如治疗中断,成虫可潜入深层,3个月后产生微丝蚴。
2.眼部症状多见。成虫常侵犯眼球前房,并在结膜下移行,引起不同程度的丝虫性结膜炎。患者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及流泪,并有痒感及异物感,分泌物少,无严重危害,但有些患者由此而引起焦虑性精神症。眼睑部皮肤可见转移性肿块,呈条索状。丝虫也可由一眼沿鼻根皮下到另一眼。丝虫在结膜下有时可停留2~3h,用手术方法较易取出。
3.其他部分患者可表现四肢近端关节痛,有的局部肿胀,活动障碍。
根据从患者皮下或眼结膜下取出虫体或外周血微丝蚴阳性而确诊。至今尚没有可靠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虫体微白色,呈半透明丝状,雄虫长30~34mm,宽0.35~0.43mm雌虫长50~70mm,宽0.5mm,常寄居于皮下与眼结膜下,可存活15年之久。微丝蚴长250~300μm,宽6~8.5μm,多在白天10~15时于患者外周血中出现,亦曾发现于尿、痰、脑脊液中,呈昼现周期性。当中间宿主斑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
(二)发病机制
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发病。
检查
罗阿丝虫病检查项目: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寄生虫检查的直接涂片法、血常规、尿常规。
外周血象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高达60%~90%。
所谓血象是指血液的一般检验(以往称为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是指对外周血中血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医生根据血象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例如,白细胞数目增高常见于感染、应激(如手术、创伤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或数目增多,多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鉴别
临床需与链尾丝虫病,常现丝虫病,奥氏丝虫病相鉴别。
1.链尾丝虫病(DipetalonemiasisStreptocerca,A-cantho-CheilonemiasisStreptocerca)系由链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寄生于躯干皮肤所致的疾病,流行于西非和刚果盆地,借库蠓传播。链尾微丝蚴在皮肤中数量远较盘尾微丝蚴为少,其活动缓慢,无鞘,长宽为180~240×3μm,尾端钝圆卷曲如伞柄,尾核9~12个,排成一纵列,伸至尾端。临床表现为与盘尾丝虫相似的瘙痒性皮疹,诊断依赖皮肤活检寻找成虫和微丝蚴。链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对乙胺嗪甚敏感,每日200mg,疗程2~3周即可获得治疗效果。服乙胺嗪后也可出现Mazzotti反应。
2.常现丝虫病(filariasisperstans)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
3.奥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库蠓,寄生部位在腹腔,无明显致病性,主要分布在中美和南美。
并发症
本病并发症较少见。可并发脑膜脑炎,脑脊液内可找到微丝蚴。服用乙胺嗪后,垂死的微丝蚴可阻塞大脑毛细血管,引起持续性昏迷。此外,还可发生丝虫病性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热带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蛋白尿甚至血尿等。
1.脑膜脑炎是由于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
2.心脏外面有脏层和壁层两层心包膜,如它们发生炎症改变即为心包炎,可使心脏受压而舒张受限制。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心包炎较严重的类型是缩窄性心包炎。
3.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期可过渡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
4.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
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
5.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常见临床症状有咳嗽、喘鸣、胸闷乏力、厌食及发热等。咳嗽剧烈,但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有时痰中带血。可有哮喘样发作。少数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及消化系统表现。若不给予有效治疗,病程常迁延反复,数年后可由于肺纤维化出现肺功能不全的表现。体检可发现肺部哮鸣音及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
治疗
治疗
采用乙胺嗪治疗,对微丝蚴疗效好,但对成虫杀灭作用差,因此常需几个疗程治疗。成人2mg/kg体重,3次/d,连服10天或14天,也可用较小剂量,0.7mg/kg体重,3次/d,连服10天。或可采用小剂量开始,而后增量的方法,如第1天0.1g,3次/d,第2~6天增量为0.2g/次,3次/d。儿童按体重给药。治疗时应注意乙胺嗪杀死微丝蚴后引起过敏反应,在治疗开始头2~3天,可同时服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反应。伊维菌素具有杀灭罗阿丝虫微丝蚴作用,剂量为150μg/kg体重,但副作用较重。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治疗患者,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可通过排查确认感染患者;用杀虫剂消灭虻幼虫。
消除传染途径:清除容易滋生虻虫的场所。
保护好易感人群:进入丛林等虻虫较多的地方应事先在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以防斑虻叮刺。预防本病主要从治疗着手,大规模普查普治患者,以消灭传染源,成人乙胺嗪200mg/d,连服3天,1次/月,可有效地预防罗阿丝虫感染,使用杀虫剂消灭虻幼虫滋生,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以防斑虻叮刺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