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结核病

结膜结核病
结膜结核病(tuberculosisoftheconjunctiva)是由结...

就诊科室:五官科 眼科 传染病科 传染科 

医生指导:结膜结核病常见问题 >>

介绍

结膜结核病(tuberculosisoftheconjunctiva)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结膜炎症,临床上比较少见。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易区分。

最新文章

结膜结核病的症状有哪些

结膜结核病是什么?

结膜结核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结膜结核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结膜结核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结膜结核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结膜结核病应该如何预防?

结膜结核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结膜结核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更多文章>>

症状

患眼可有眼睑肿胀,脓性分泌物,常无疼痛,因此患者经常不能及时就诊。根据病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不同,病变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溃疡型多发生于睑结膜,也有时发生在球结膜,表现为单个或几个散在的粟粒形溃疡,溃疡表面为增生的肉芽组织,溃疡为慢性过程,经久不愈,可逐渐向四周扩展,严重者可累及角膜、巩膜,甚至侵犯眼睑全层。从溃疡底部的刮片中可找到结核杆菌。
2.结节型结膜下出现灰黄色小结节,逐渐增大,呈颗粒状隆起,表面无破溃,周围有滤泡或肉芽组织环绕,病程进展缓慢,最终发展成为菜花状,其中心有坏死区。
3.乳头增生型多发生于穹隆部结膜,也可见于睑结膜,病变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发生在穹隆部者呈胶样增生隆起,类似鸡冠花样赘生物,表面有浅溃疡。
4.息肉型多发生于睑结膜,形如带蒂的纤维瘤
5.结核球型可能为转移型结核,在球结膜下有单个、质硬、黄色或黄红色、黄豆大小的无痛性结节,表面上皮完整,不形成溃疡,基底部常与巩膜粘着,不能移动。
6.结膜结核疹组织病变与粟粒性结核相同,在球结膜上出现疹状小结节,约1mm,周围不充血,有自发消失趋势。
根据典型结膜病变,结合病史,取结膜刮片或活组织切片检查,结合结核杆菌的特殊染色及病理学检查即可确诊。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结核杆菌革兰染色一般不易着色,抗酸染色呈红色。原发感染是指病人从未患过结核,结核杆菌通过病人的分泌物、尘埃或异物等途径直接进入结膜囊内而引起的结膜结核感染,好发于上睑板下沟,并多伴有耳前和颌下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继发感染系指病人身体其他部位已有结核病灶,病人经手或用具将结核杆菌带至结膜,或由邻近组织直接蔓延,也可经由血行播散至结膜,而导致结膜感染。继发感染一般不波及局部淋巴结。
(二)发病机制
结核病在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受机体反应性、免疫状态以及治疗措施的影响。其病理形态变化比较复杂,取决于受染的结核杆菌的数量、毒力能否抵抗巨噬细胞的杀灭作用,取决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与病理性免疫反应间的平衡及宿主的各种遗传因素决定的。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渗出型病变、增生性病变和干酪样坏死。3种基本病理改变可以互相转化,交错存在,而以某一种病变为主,尚可有非特异性炎症病变的出现。

检查

结膜结核病检查项目: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眼标本的细菌学检查、眼科检查、眼球表膜检查。
眼标本的细菌学检查是对眼中的细菌进行鉴别,比如沙眼衣原体抗原、角膜病灶刮片等检查方法。眼标本的细菌学检查正常值:眼部菌群的种类和比例正常,人体处于动态平衡健康状态。沙眼衣原体阴性。
1.取结膜刮片结合结核杆菌的特殊染色,可以确定病原菌。
2.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组织内的3种典型的结核性病理学改变。
3.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感染灶。

鉴别

与其他慢性结膜炎的鉴别依赖于病原学的诊断。
有的人长期眼红,时轻时重,这很可能是患了慢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常为双侧性,有时非常顽固,久治不愈。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有感染因素,可由急性炎症未治愈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多为细菌感染,如Morax-Axenfeld重杆菌、链球菌等,亦可在致病菌毒力不大,同时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一开始即以慢性症状出现。致病的第二个因素是刺激因素,临床最常见,如不良卫生环境刺激、不良卫生习惯、睡眠不足、烟酒过度。眼本身病变如内翻倒睫、慢性泪囊炎、睑缘炎及屈光不正、隐斜等引起的视力疲劳均可致病。此外,药物如散瞳剂、缩瞳剂,以及化妆品、洗发液等刺激亦可引起。慢性结膜炎主要症状为眼分泌物和结膜充血。分泌物不多,为粘液性,早晨起来时发现内眦有分泌物,白天眦部见白色泡沫状分泌物;结膜充血主要为睑结膜充血,扩张的血管行经清楚。炎症持续日久者结膜可肥厚,但无瘢痕及血管翳。病人自觉症状轻微,主要为痒、灼热、异物感、干涩、眼睑沉重感、视力疲劳等,一般晚间或近距离工作时症状明显,但也有无任何不适者。由Morax-Axenfeld重杆菌引起者,伴有眦部睑缘炎症状。

并发症

肺结核、肾结核、骨结核以及内脏器官的寒性脓肿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pulrnonarytuberculosis)最为常见,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为渗出、干酪样坏死及其他增殖性组织反应,可形成空洞。除少数起病急聚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50年代以来,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虽有下降,但各地区疫情的控制尚不平衡,仍是当前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

治疗

治疗
首先对患者应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若单眼发病,应戴透明眼罩避免感染健眼。治疗要局部和全身治疗并重。
1.全身抗结核治疗可给予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2.局部治疗可用50~100mg链霉素结膜下注射,局部滴用1%链霉素,0.1%利福平及0.3%氧氟沙星滴眼液。

预防

应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性几个方面入手,并及时接种卡介苗。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等,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卡介苗可保护未受感染者,使受感染后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合,有效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对已患病者,能使痰菌较快阴转,但在其阴转之前,尚须严格消毒隔离,避免传染,为此,抓好发现患者,正确治疗与接种卡介苗等均至关重要,各级防治网可为落实上述各项措施提供保证,

相关疾病

纤维瘤 结膜炎 结膜病 性病 疼痛 肿胀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