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风轮赤豆是因黑睛上有颗粒样小泡突起,且有赤脉追随牵绊,色红如赤小豆之状而得名。《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病多见于小儿,常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束状角膜炎。
最新文章
症状
[诊断依据]
1.好发于儿童。常合并颈部瘰疬。
2.黑睛有颗粒隆起,白睛赤脉追随缠绕,形似赤豆。
3.眼痛,畏光,流泪。
临床表现为风轮上有灰白色颗粒样小泡突起,初起多位于黑睛边缘,渐向黑睛中央发展,赤脉自气轮成束状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故色红如赤豆。赤豆日渐增大,溃破后中间凹陷,愈后留下瘢痕而影响视力。本病时发时止,发作时红赤疼痛,羞明泪出;静止时色淡白,诸症缓解。小儿患者之颈侧,每可触到成串瘰核。
病因
束状角膜炎中医称之为风轮赤豆,风轮赤豆是因黑睛上有颗粒样小泡突起,且有赤脉追随牵绊,色红如赤小豆之状而得名。《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病多见于小儿,常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束状角膜炎。
束状角膜炎多因肝经积热,火郁风轮,气血失调,脉络瘀滞所致。或脾虚气弱,痰停气滞,痰气混结,郁于风轮。
检查
眼部视诊,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地形图检查。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直接导致。故临床检查如下述:
1.血清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作为回顾性诊断,虽可用于临床,但因病毒抗原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致使血清中多种抗体混合存在,检测时非特异性增强,常易存在假阳性结果。且中和抗体及补体结合试验,往往不适合复发病例,因90%的成年人血清中均有一定水平的抗HSV抗体。即使在复发感染阶段,其抗体水平也未必升高,故实用意义不大。
2.检测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病灶刮片和组织切片用普通染色法检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如阳性则对临床诊断有很大支持。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电镜技术虽然可以更好地看到病毒颗粒的存在,但其取材繁琐,对病毒颗粒浓度要求高,常需106~107颗粒/ml,而且电镜设备昂贵,需一定经验、特殊培养的人员,诊断价值较低,不宜广泛采用。
3.病毒培养刮取角膜溃疡边缘组织,进行小白鼠接种或鸡胚囊膜培养或组织培养,不但可分离出病毒,而且还可鉴定出病毒类型。但病毒培养并非易事,且仅适用于上皮型HSK,对于基质型、内皮型HSK都很难培养出病毒。
鉴别
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病灶细小,分叉或末端无结节样膨大。
2.棘阿米巴引起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睫状充血及眼疼较剧,由角膜中央沿神经分布向角膜周边部呈放射状细胞浸润,称为放射状角膜神经炎(radialkeratoneuritis)。
3.复发性角膜糜烂具有复发倾向,早晨起床时发生,眼病加重,下午和晚上缓解,病灶周围无灰白色隆起的上皮浸润缘。
4.配戴角膜接触镜所引起的假性树枝状角膜炎
双眼发生,上皮缺损病灶多位于角膜周边部镜片缘与角膜交叉接触的部位。
还应与其他原因如牛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引起的盘状角膜炎相鉴别。
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青光眼、角膜瘢痕。
1.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是最常见的一种葡萄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红痛、视力下降、房水混浊及角膜后沉着物,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生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以及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而失明。
2.前房积脓:本病通常继发于细菌性角膜炎。
3.青光眼:本病是由于房内压力增高所致。
4.角膜瘢痕:治愈以后导致的并发症,由于角膜的屈光度受到影响,可影响视力。
治疗
[辨证论治]
1.风轮热毒证:风轮赤豆猝起,畏光,流泪,沙涩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
2.风轮阴虚证:风轮赤豆乍起乍伏,畏光少泪,隐隐涩痛,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颈部瘰疬,舌红苔薄,脉细数。滋阴降火。
3.脾虚痰湿证:风轮赤豆反复迁延,畏光流泪,面色觥白,纳食不馨,瘰疬成串,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补气祛痰。
预防
本病属于病毒感染,预防方式应针对本病因所致,病毒感染主要和自身体质有关,故可以通过增加运动、多吃水果蔬菜等方式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可以增加体质,避免感染。其次对于某些病毒感染,可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做到上述项目,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