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疳

脾疳
脾疳是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

就诊科室:中医科 儿科 儿科综合 

医生指导:脾疳常见问题 >>

介绍

脾疳是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

最新文章

脾疳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脾疳是什么?

脾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脾疳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脾疳应该做哪些检查?

脾疳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脾疳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脾疳应该如何预防?

脾疳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榖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和微量元素锌、铁等缺乏症状类似,可见于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等。

病因

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点。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从而导致脾疳等症。

检查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的缺铁性贫血所造成的异食癖,检查如下述: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

鉴别

心疳:由于乳食失调,心经郁热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颊赤面黄、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口渴饮冷、下痢脓血、盗汗、磨牙、易惊等。

肝疳:由于乳食失调,肝经受热所致。主要症状有消瘦、腹胀、面色青黄、多汗、下痢次数多、粪便中有鲜血或粘液、摇头揉目、雀盲,甚至眼睛不想睁开等。

肺疳:由于乳食失调,郁热伤肺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气逆、咽喉不利、多涕时啼、憎寒、腹胀、泄泻米泔样粪便、乳食减少,口有腥气、皮毛干焦、四肢消瘦等。

肾疳:由于乳食失调,伏热内阻所致。主要症状有四肢消瘦、面色黝黑、齿龈生疮或溃烂出血、上热下冷、寒热时作、吐逆、乳食减少、大便滑泄,甚则脱肛、肛门溃烂、湿痒生疮。常见“解颅”、齿迟、行迟等肾气不足等证。


并发症

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故本病易感染,可伴有发热、感染部位的肿胀、疼痛等表现。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贫血严重时,由于组织缺血造成心律增快,心肌的收缩力增加,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治疗

治宜调理脾胃,用保和丸加味。如病久不愈,日见羸瘦,面色萎黄,胸膈壅闷,肝腹胀大,乳食不多,经常腹泻,大便酸臭,神倦体乏,懒言少动,疳积已成。应以消疳健脾为治,可用肥儿丸、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般来说缺铁性贫下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单独中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西药铁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肌内注射补铁。

预防

1.预防: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2.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3.其他注意事项:
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

相关疾病

腹泻 咳嗽 腹胀 肾疳 磨牙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