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发生自胚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横纹肌肉瘤占儿童实体肿瘤的15%,软组织肉瘤的50%。
最新文章
症状
横纹肌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或部位,多是由患儿父母最先发现无症状包块。如有扩散转移,病人可有发热、厌食、体重下降、疼痛和衰弱等情况。不同部位的肿瘤尚可有部位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该肿瘤好发于2个年龄段:2~4岁和12~16岁。IRS最近研究表明,平均年龄为5岁(0~20岁),66%的病人确诊时不到10岁,6%的病人小于1岁,男女比例3∶2。发病最常见的部位是头颈部(35%),泌尿生殖系统(26%),四肢(19%)。
1.临床特点不同部位的横纹肌肉瘤各有其临床特点:
(1)头颈部:头颈部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眼眶、脑膜周围和非脑膜周围三种。眼眶内横纹肌肉瘤可导致眼球凸出、球结膜水肿或眼睑和结膜肿块。晚期可能失明、眼肌麻痹,或者两者都有。脑膜周围肿瘤经常侵蚀颅骨,引起脑神经瘫痪和脑膜刺激症状。鼻咽部肿瘤可引起声音改变、气道梗阻、窒息和鼻出血。鼻旁窦肿瘤有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出血症状。中耳及乳突部位肿瘤可呈息肉样从耳凸出,可有中耳炎、面神经瘫痪表现。根据原发部位不同,5%~20%的病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眼眶肿瘤预后最好,而脑膜周围肿瘤预后最差。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组织类型大多数为胚胎型。鼻咽癌和鼻咽部横纹肌肉瘤发病情况很相似,但鼻咽癌好发大龄儿童,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
(2)泌尿生殖系:泌尿生殖系肿瘤可表现为尿路梗阻、血尿或两者兼有,而盆腔肿物可引起腹痛或肠梗阻。阴道、宫颈、子宫肿瘤可有阴道分泌物。睾丸旁肿瘤通常是单侧的、无痛性阴囊内肿块,偶伴腹膜后肿块,多继发于淋巴扩散,占27%。
(3)四肢和躯干:肢体和躯干部肿瘤表现为肿块,一些患者则先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症状(占12%)。胸部肿瘤可压迫呼吸。脊柱旁肿瘤可有脊髓压迫和神经症状。
(4)其他部位:腹膜后横纹肌肉瘤可非常大,导致腹痛、消化道或尿路梗阻症状。消化道和胆道肿瘤少见,但如发生,则表现为消化道或胆道梗阻。心脏肿瘤一般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另一个少见的发病部位是气管和肺。
2.肿瘤的亚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提出采用现有的所有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情况对肿瘤的亚型进行确定。
(1)胚胎型:最常见的横纹肌肉瘤组织类型是胚胎型,由梭状的横纹肌母细胞、具有嗜伊红细胞浆和纵行条纹的小圆细胞组成。好发年龄8岁以下。泌尿系横纹肌肉瘤的80%,头颈部的60%,其他部位的50%(不包括四肢和躯干)均属于这种类型。梭状细胞胚胎型主要见于睾丸旁横纹肌肉瘤,偶见于头颈部的浅表部位,其预后非常好。
(2)葡萄簇样肉瘤:是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另一种类型,好原发于内脏空腔器官,如阴道、鼻咽部和胆道。息肉样结构由以圆形和梭状细胞为中心的黏液基质以及围绕的小圆细胞组成,好发年龄小于4岁,预后最好。
(3)腺泡型:是第2位常见的横纹肌肉瘤,仅次于胚胎型。最多见于四肢和躯干,由具有嗜伊红细胞浆的大圆细胞组成。实质性的亚型具有相同的细胞结构,但缺乏腺泡状的外形。预后均较差。
(4)多形型或成人型:多形型或成人型横纹肌肉瘤在小儿最少见。其特点是可见大的多形性细胞和多核大细胞,以四肢和躯干最多见。
(5)肉瘤:未分化的肉瘤最多见于四肢、头颈部,预后非常差。还有一种软组织类型的横纹肌肉瘤也可见于儿童,其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分类,统称为肉瘤,类型待定。
诊断要仔细检查原发病部位和周围淋巴组织,做各种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CT、MRI可以定位肿物和其向周围侵袭的情况。骨扫描可发现骨病变,CT可见肝、脑、心和肺转移与否,头颈部病变要做CT或MRI检查,同时做脑脊液化验。脊柱旁肿瘤可用MRI观察脊髓浸润情况。
横纹肌肉瘤为向横纹肌分化的肿瘤病变,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间叶组织,包括那些没有横纹肌成分的组织。1958年由Horn和Enterline首先提出了横纹肌肉瘤的诊断标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例如免疫分型、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知识的应用,已在某些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改,内容更为详细,更具有预后判断价值(表4)。
5年生存率与组织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葡萄型95%、多形型75%、胚胎型66%、腺泡型54%,未分化型40%。
病因
(一)发病原因本症系由各种不同分化程度的横纹肌母细胞级组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肿瘤发病原因不详,但不排除遗传因素。
(二)发病机制1.分期IRS的横纹肌肉瘤分级主要是根据临床,尤其是术前和术中的情况,而肿瘤生物学特征并没能予以反映,因此称其为外科病理分期也不为过。但IRS的临床分级仍被广泛认可(表1)。
IRS中,20%的患者属于Ⅰ级,21%属于Ⅱ级,45%属于Ⅲ级,14%属于Ⅳ级。比较IRSⅡ,Ⅲ级的病人数量有增加,这是主要是因为手术完全切除率下降所致。有些肿瘤如位于盆腔部位其手术目的就不是完整切除。
Ⅰ级患儿中42%发生于除膀胱-前列腺外的泌尿生殖系,31%发生于肢体。Ⅱ级中39%的患儿为除脑膜外的头颈部肿瘤。Ⅲ级中46%为头颈部肿瘤。Ⅳ级中31%为肢体肿瘤,14%为脑膜周围肿瘤,41%为其他类型。
Lawrence和Gehan等人通过对IRSⅡ的资料进行分析,认定肿瘤部位、大小、侵袭范围及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无远处转移的患儿的生存有重要意义。他们对临床分级加以改进,将其分成4期(表2),现在已被IRSⅣ采用。这种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而非手术切除程度,能够更好地预测预后情况(表3)。总的来说,肿瘤原发部位和远处转移是决定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
2.病理改变(1)肉眼: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呈黏液样、生长在腔内者呈息肉样外,其他型均呈蕈样、分叶或结节状。边界清楚,无真正包膜,切面较松软,灰白或灰红色鱼肉样,可伴出血和坏死。
(2)镜下:
①胚胎型:也称儿童型。由早期幼稚发育的横纹肌母细胞及原始间叶细胞组成。细胞呈梭形、星形、卵圆或椭圆形,排列稀疏,有丰富的黏液基质,核分裂较多。可见纵行的肌原纤维或横纹。此型约占横纹肌肉瘤的2/3。
②腺泡型:青年人多见。主要由未分化的小圆形、卵圆形的肌母细胞组成。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管状或裂隙状,形态似胚胎性肌管。
(3)多形型:也称成人型。主要由较大的带状、网球拍状的多形细胞、巨核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构成。细胞核不规则,染色深,核分裂较多。
诊断困难者,可行免疫组化检查。肌红蛋白、结蛋白和波形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2.2%,55.5%和88%。而肌球蛋白可达100%。
检查
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尿液分析,骨髓穿刺等化验检查。头颈部病变要做脑脊液化验。儿童横纹肌肉瘤尚无特异性血浆或尿标记物。
免疫组织化学可利用针对骨骼肌以及生肌蛋白的抗体来显示肿瘤中横纹肌成分。antidesmin、多特异性肌动蛋白(multispecificactin)、肌红蛋白D(myoglobinD,MyoD)都是最敏感的标记物。vimentin、肌红蛋白、dystrophin、cytokeratin、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M和B、S100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用来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之用。肌红蛋白D的表达在生肌前体转换为肌肉细胞中有重要意义,而在横纹肌肉瘤中这一过程是受到抑制的。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可达到分子遗传学水平,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在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发现2、13q35-q14基因位点中断,而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中发现11号染色体上有肿瘤生长抑制基因。
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或称倍体)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Shapiro研究表明胚胎型均为高倍体,腺泡型主要为近四倍体。37个无法手术切除的横纹肌肉瘤,8个二倍体的患儿全部死亡,而12个高倍体肿瘤中的10人存活(P
鉴别
1.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组织病理在黏液基质中存在圆形或梭形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不清,胞质丰富而红染当核偏于细胞一侧时,常呈蝌蚪状。有时在梭形细胞内可看到纵纹或横纹。
2.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组织病理窄的结缔组织小梁将肿瘤细胞分隔成腺泡样,有一或数层肿瘤细胞附着于小梁上,中央空腔内漂浮有少数肿瘤细胞。可见大的多核细胞,其间可见横纹或纵纹。以前的描述着重于腺泡样结构更强调于肿瘤细胞的巨核、多形性及粗的染色质。细胞遗传学上存在t(2;13)(q35;q14)异位,对其断裂区的分析可与Ewing氏肉瘤鉴别。
3.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组织病理:基本上是梭形肿瘤细胞,具有多形性。可见到长形带状细胞,胞质丰富,染为鲜红色胞质内可见到横纹,即肌纤维。此外,可见不典型星状细胞核分裂相多见;圆形细胞,胞质强嗜伊红性,有时核偏位;管柱形细胞,肌原纤维位于包膜下方中央区淡染核圆单个或多个,可见核周空晕;梭形细胞多见,细胞的长短粗细不一,胞质丰富,淡嗜酸性染色,常含肌原纤维并可见各种形态的多核细胞。
4.葡萄状型横纹肌肉瘤组织病理中,在黏膜下有细胞浸润带,细胞为短梭形胞质少,与黏膜呈平行排列。横纹肌肉瘤为低分化性,常需借助于免疫染色示肌动纤维结合蛋白、肌球蛋白阳性为特征进行诊断超微结构可显示Z带肌纤维的存在。
并发症
头颈部的横纹肌肉瘤可有失明,眼肌麻痹,脑神经瘫痪和脑膜刺激症状,气道梗阻、窒息和鼻出血,中耳炎等;泌尿生殖系的横纹肌肉瘤可有尿路梗阻、血尿,肠梗阻等;四肢和躯干的横纹肌肉瘤可有脊髓压迫和神经症状,其他部位的横纹肌肉瘤可有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等;除了原发病,横纹肌肉瘤可转移到肺、骨、骨髓、淋巴结、脑、肝和乳腺等,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治疗
(一)治疗横纹肌肉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只有在诊断明确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1.外科手术无论是初次手术还是再次手术均应彻底切除原发肿瘤和周围一定范围的未被侵袭的组织,但是手术必须同时考虑到美容和保护器官功能,大块组织或器官的切除在横纹肌肉瘤的治疗中不再具有价值。先做活检再行辅助治疗,使肿瘤缩小再做手术比将肿瘤部分切除效果好。
(1)活检:以开放手术方法进行比较可靠,针刺或细针穿刺的办法只在比较安全的情况下才考虑。肿瘤组织要足够多,一定要取淋巴结做病理以明确有否转移。如果没有完全切除睾丸旁肿瘤,则要取腹膜后淋巴结活检。头颈部肿瘤如果无临床症可不做淋巴结活检。四肢的横纹肌肉瘤则必须行局部淋巴结评估,因为这将决定放疗的范围。
(2)再切除术:如果首次手术有大体或镜下的肿瘤组织残留,或者术中难以确定周围是否侵袭,那么有必要在辅助治疗实施前再度手术,此为再切除术。Hays的研究表明,四肢和躯干的镜下残余肿瘤(ⅡA级)经肿瘤床再切除手术,可在化疗和放疗前转为临床Ⅰ级,其存活率明显高于没有经再切除术的对照组和首次手术后即为Ⅰ级的病人。即使术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周围组织浸润,只要术前没有估计到是恶性肿瘤而未按其原则手术,均需行再切除术,这尤其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的肿瘤。
(3)二次探查手术:二次探查手术主要是针对那些对治疗反应欠佳的患儿,其目的是明确肿瘤对治疗的真实反应情况。影像学检查在确定患者的实际反应时并不完全可靠,ISRⅢ中,75%影像学上对治疗部分或没有反应的Ⅲ级患儿,其病理上可呈现为完全反应或可通过切除残余肿瘤而达到完全反应。当然,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完全反应的大多数(不是所有)病人都被第二次手术证实。对治疗显示为完全反应的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二次探查手术对四肢和躯干部肿瘤的治疗有益,对头颈部及Ⅳ型肿瘤患儿效果有限。
2.化疗化疗或包括化疗的辅助治疗可显著地控制肿瘤的局部发展,改善生存率。化疗可消灭极微小的肿瘤,使切除困难肿瘤的体积缩小以获得完全切除。对横纹肌肉瘤比较有效的药物有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霉素)、异环酰胺、依托泊苷(足叶乙甙)、顺铂、卡铂、苯丙氨酸氮芥(美法仑)、甲氨蝶呤、达卡巴嗪以及丝裂霉素。
(1)长春新碱方案:除高分级肿瘤外,所有的病例都可采用长春新碱方案,如加强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方案(加强VA),或VAC冲击方案。增加多柔比星(阿霉素)或以多柔比星(阿霉素)代替放线菌素-D不会进一步提高生存率,而异环酰胺和依托泊苷(足叶乙甙)联合应用可使疗效加强。
(2)晚期病人可试用:
①卡铂、多柔比星(阿霉素)、异环酰胺和放线菌素-D。
②异环酰胺、放线菌素-D和长春新碱联合用药。
加强VA方案对Ⅰ级或Ⅱ级非腺泡型肿瘤有效,Ⅰ级存活率达85%,Ⅱ级达70%;Ⅲ、Ⅳ级病人大多数用冲击VAC方案,50%~70%完全敏感,另外20%部分敏感。70%Ⅲ级和27%Ⅳ级病人有望达到5年存活。大剂量环磷酰胺连同泌尿系保护药物美司钠一起应用效果不错。高分级病儿经强化疗后可进行骨髓移植,但这方面的经验还相当有限。
3.放疗除Ⅰ级非腺泡型肿瘤或原发于阴道、子宫、外阴部的肿瘤经二次手术已完全切除者无须放疗外,所有其他肿瘤均需要放疗。放疗的剂量一般在40~60Gy,主要基于肿瘤的分级和分型。镜下残留的病人90%左右经每天150~180cGy,总量41.4Gy的放疗可获得局部控制。Ⅲ级的每天150~180cGy,总量50~55Gy,局部控制率达到70%~80%。Ⅳ级患者,不论肿瘤发生在何部位必须放疗。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放疗次数增加,可达到高效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副作用的效果。IRSⅣ中正在试行每天两次,中间间隔6~8h,每次110cGy,总量59.4Gy的放疗方案。
4.特殊部位肿瘤的治疗及结果(1)头颈部:随着综合治疗的应用,原发于头颈部的横纹肌肉瘤手术范围及创伤明显减小。眶骨的局限作用使得眼眶内肿瘤效果最好,而脑膜周围肿瘤因为淋巴循环丰富,预后最差。
1979年Abramason的研究表明放疗加化疗对眼眶肿瘤是最有效的,从此不再进行眼眶内容物剜除术,其存活率可达90%。化疗主要是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颈部淋巴结转移仅3%,所以不必常规行淋巴结活检或切除。除了眼睑部位的肿瘤需要切除外,眼眶部位肿瘤的手术仅限于取活检。
非眼眶、非脑膜周围的肿瘤有浅表或深部之分,但均不侵犯脑膜。头面部浅表肿瘤很容易早期发现并可以完整切除。深部肿瘤常发生于腮腺、颊黏膜、喉和口咽部,治疗上类似眼眶部肿瘤,成活率为83%。
脑膜旁的横纹肌肉瘤部位较隐蔽,不易诊断,预后较差。15%的患者有转移,骨质侵蚀是局部复发的标志。强化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其包括VCA、鞘内化疗、整个脑脊髓部的放疗等。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无瘤生存从33%增加到57%,而局部肿瘤失控率从28%降到6%。但最近对中枢神经系统预防应用放疗的方案受到置疑,在IRSⅢ中,放疗和鞘内化疗要根据脑膜侵袭范围、程度而定,而且大多数病人接受放疗的剂量要小于IRSⅡ的病人。但IRSⅢ病人肿瘤无进展存活率与IRSⅡ病人相比并未下降。
对初期化疗和放疗反应不敏感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要慎重选择颅底手术,以期保持其器官功能和颜面美容。在有些病例中,影像学虽然发现有残余肿块,但切除的标本却未证实有肿瘤细胞的存在。
(2)躯干:躯干部的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于以下3个部位:胸壁、腹壁、脊柱旁。与四肢的肿瘤相比,其相同点是其对其他部位敏感的同一种化疗方案缺乏持久敏感性;不同点是该肿瘤有较高的复发率,而淋巴结转移较少。
①胸壁肿瘤:大约有50%的胸壁肿瘤是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其他尚有骨骼外Ewing肉瘤和未分化肉瘤也可见这种组织类型。目前不再把骨骼外Ewing肉瘤划为横纹肌肉瘤的亚型。
胸壁横纹肌肉瘤的外科手术要求切除肿瘤组织至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如果早期切除困难,可以先取病理活检,接受放、化疗,其后再行切除可使局部肿瘤得到控制,提高存活率。
IRSⅡ和Ⅲ的76名胸壁肿瘤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8.5岁,40%为腺泡型,15%为Ⅰ级,20%为Ⅱ级,40%为Ⅲ级,25%为Ⅳ级。70%的患者对治疗完全敏感,但半数完全敏感的患者有局部复发。总存活率为42%,其中Ⅰ级是59%,Ⅱ级是75%,Ⅲ级是44%,Ⅳ级是0。影响存活率的因素:临床分级,肿瘤大于5cm,局部复发以及远处复发。
②腹壁横纹肌肉瘤:较少见,治疗方法与胸壁肿瘤相似。
③脊柱旁肿瘤:可表现出急性神经压迫症状,需急诊手术减压。0rtega对IRSⅠ和Ⅱ的56个脊柱旁横纹肌肉瘤的患者做过总结,大部分发生在腰部和胸腰部,肿瘤直径大于5cm,为未分化型和腺泡型。存活率与肿瘤的类型、部位及完全切除与否无关。80%可缓解,但46%相继复发。各级之间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分别是:Ⅰ型50%,Ⅱ型50%,Ⅲ型57%,Ⅳ型33%。
(3)四肢:原发于四肢的横纹肌肉瘤占19%,IRSⅢ中Ⅰ级占63%,Ⅱ级占25%,Ⅲ级占20%,Ⅳ型级25%。下肢比上肢多发,远端比近端常见,但预后差别不大。45%组织分型为腺泡型,12%的病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直接影响预后,阳性者存活率为46%,而阴性者为80%,而且有淋巴结转移者其肿瘤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无论肿瘤发生于四肢什么部位,只要能保持肢体的功能,应完整将肿瘤切除。完全切除(临床Ⅰ级)比切除不完整者预后要好。Lawrence指出,2/3肿瘤未完整切除的病人应该是能够完整切除的。肿瘤完全切除者的生存率是70%,而那些应能完整切除而未完整切除病人的仅为48%。
除非肿瘤位于手、脚末梢,否则不考虑截肢手术。放疗的范围要根据局部淋巴结情况来定。14名发现镜下淋巴结转移的儿童,接受适量的放疗后,只有1人复发。
病人术后要化疗和放疗。Ⅰ、Ⅱ级腺泡型肿瘤的化疗强度要大于非腺泡型。IRSⅡ中,加强化疗者的存活率为77%,而常规方案仅为57%。
未发生转移的四肢横纹肌肉瘤5年存活率(74%)差于眼眶和泌尿生殖系(81%~95%)。16%有局部复发,25%有远处转移。影响预后的因素有:淋巴结转移、肿瘤超过5cm、远处转移、局部复发、远处复发和年龄超过10岁。肿瘤发生在肢体的远、近端及组织类型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年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Ⅰ级存活率要显著高于Ⅱ级(P
预防
参照一般肿瘤的预防方法,了解肿瘤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肿瘤的危险。预防肿瘤的发生有2个基本线索,即使肿瘤在体内已经开始形成,它们也可帮助机体提高抵抗力,这些策略如下所述: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肿瘤发生的一些相关因素在发病前进行预防。很多癌症在它们形成以前是能够预防的。1988年美国的一份报告详细比较了国际上恶性肿瘤相关情况,提出许多已知的恶性肿瘤其外部因素原则上是可以预防的,即大约80%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而预防。继续追溯,1969年Higginson医生所作的研究总结出90%的恶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即是指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选择制作的食品、活动的习惯和社会关系等。
2.提高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力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癌的机会。
促进身体提高抵御癌瘤的免疫力: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饮食、锻炼和控制烦恼,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可帮助我们远离癌症。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对预防肿瘤和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样有好处。另外有研究显示适当活动不仅增强人体免疫系统,而且通过增加人体肠道系统蠕动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在这里我们主要认识饮食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的一些问题。
人类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维生素A对降低患癌的危险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支持正常的黏膜和视觉,它直接或间接参与身体大多数组织功能。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如肝脏、全蛋和全牛奶,植物中是以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形式存在,在人体内能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的过度摄入可以造成机体的不良反应而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则无此现象,血中低维生素A含量增加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那些血中低水平维生素A摄入的人增加患肺癌的可能,而对于吸烟者血中低水平的维生素A摄入者有加倍患肺癌的可能。维生素A及其混合物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自由基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损害),其次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和帮助体内分化细胞,发展成有序的组织(而肿瘤的特征是无序的)。一些理论认为维生素A能够帮助早期受到致癌物质侵袭发生变异的细胞逆转过来而成为正常生长的细胞。
另外有一些研究建议单纯补充β-胡萝卜素药物并不能降低患癌症的风险,相反使肺癌的发病略有增加,然而,当β-胡萝卜素结合维生素C、E和其他抗毒素物质,它的保护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其原因是当它自己消耗时也可增加体内的自由基,另外不同的维生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和鼠的研究均显示应用β-胡萝卜素可以降低体内40%的维生素E水平,比较安全的策略是吃不同的食物保持维生素的平衡来抵御癌症的侵袭,因为有些保护因素至今我们还未发现。
维生素C、E是另外一种抗肿瘤物质,它们能够预防食物中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的危害,维生素C能保护精子不受基因学破坏而降低其后代患白血病、肾癌和脑瘤的危险。维生素E能降低皮肤癌的危险,维生素E与维生素C一样具有抗肿瘤作用,它是抗毒素和清除自由基的清道夫。维生素A、C、E的联合应用产生的保护机体抵抗毒素的作用要比单独应用为好。
目前有关植物化学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植物化学就是在植物中发现的化学物质,包括在植物中发现的维生素和其他物质。已经发现几千种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其中许多具有抗癌作用。这些化学物质的保护机制不但降低致癌物质的活性而且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致癌物质的侵袭。大多数植物提供的抗氧化剂活性超过了单纯维生素A、C、E的保护作用,例如一杯甘蓝只包含了50mg的维生素C和13U的维生素E,但它的抗氧化剂活性相当于800mg的维生素C和1100U的维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推断水果和蔬菜中的抗氧化剂效果远比我们所知道的维生素的效果要强。无疑天然的植物产品将有助于今后的防癌工作。
相关疾病
腹痛 慢性腹泻 肺癌 白血病 骨髓移植 胸壁肿瘤 胆道肿瘤 尿路梗阻 肾癌 结肠癌 肠梗阻 中耳炎 眼眶肿瘤 失明 皮肤癌 鼻咽癌 鼻出血 咽部肿瘤 放疗 黄疸 疼痛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先天性肺囊肿 血尿 神经症 瘫痪 水肿 脑瘤 出血性膀胱炎 尿道狭窄 软组织肉瘤 阴道横纹肌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