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胃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carcinoma),结肠和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瘤,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内脏肿瘤。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大肠癌通常在皮肤转移癌之前发现。通常来自胃肠的皮肤转移癌的发病部位为腹壁、会阴和脐部。
最新文章
症状
结肠和直肠皮肤转移癌呈肉色带蒂或悬垂性结节,炎症性癌,成群血管性结节,或偶尔为肛周结节和炎性损害而提示化脓性汗腺炎。胃、胰腺和胆囊癌转移到皮肤时,通常呈结节和硬皮病样斑块。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上短期(6~12个月)出现迅速增长的肿瘤结节,分布在原发肿瘤手术区域附近或相应淋巴引流区域的皮肤,且其组织病理形态与原发肿瘤有相似性,特别是具有多发性或多灶性瘤灶特征时,更应考虑为皮肤转移性癌肿。
2.皮肤或皮下脂肪血管或淋巴管内找到瘤栓,癌肿分布构型呈底宽上窄梯形式,一般不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周围极少有炎性细胞浸润,无汗腺导管角质护膜分化等,常属转移性皮肤肿瘤的特征。
3.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区别例如,原发于汗腺来源肿瘤GCDFP-15阳性,而前列腺及甲状腺转移到皮肤的肿瘤分别为PSA及TG阳性。此外,在脐腹的转移性皮肤结节必须除外子宫内膜异位或种植性结节,还应与卵黄囊或脐尿管胚胎残留作区别。
病因
胃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carcinoma),结肠和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瘤,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内脏肿瘤。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大肠癌通常在皮肤转移癌之前发现。发病原因尚不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检查
组织病理:来自大肠的皮肤转移癌主要为分泌良好的分泌黏蛋白的腺癌,有些病例呈黏蛋白癌外观。皮肤转移癌呈低分化者较少见,偶亦见皮肤转移癌间变十分明显,以致难以辨认其为上皮起源。来自胃的皮肤转移癌常呈间变性浸润癌,呈数量不等的含有细胞内黏蛋白的印戒状细胞位于疏松或纤维性基质中。
特染和免疫组化:胃肠道腺癌含涎黏蛋白包括中性和非硫酸黏多糖。PAS阳性和耐淀粉酶。肿瘤细胞对细胞角蛋白和癌胚抗原阳性,但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或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阴性。
鉴别
来自大肠的皮肤转移癌主要为分泌良好的分泌黏蛋白的腺癌,有些病例呈黏蛋白癌外观。皮肤转移癌呈低分化者较少见,偶亦见皮肤转移癌间变十分明显,以致难以辨认其为上皮起源。来自胃的皮肤转移癌常呈间变性浸润癌,呈数量不等的含有细胞内黏蛋白的印戒状细胞位于疏松或纤维性基质中。应与化脓性汗腺炎,硬皮病鉴别。
并发症
常见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道转移、血管转移,种植性转移等。一旦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可以脱落形成栓子,或在管内增殖、形成连续性肿物,但多数是通过淋巴管进入区域淋巴结而形成淋巴结内转移。一般淋巴结转移出现的时间越早,其范围可能也越广泛。当含有癌细胞的淋巴液进入血液后(沿胸导管),或癌细胞直接侵入小血管,就可能发生血行转移。进入血液中的癌细胞以单个细胞或由纤维素连成一团的形式在血流中移动。一般进入血循环中的癌细胞不能存活,但当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得到停留的机会,则会侵出管壁并进入血管周围的间质,生长成转移灶。抗凝剂和化学治疗有可能减少肿瘤的转移,而挤压、局部操作则可能增加转移的机会。机体不同的组织对转移有不同的亲和性,肝、肺、骨髓、脑及肾上腺为常见的转移部位,而脾、肌肉等则很少出现转移。一般血行转移多在病情的后期发生,但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等早期即可有血行转移。
常见的肿瘤转移部位是肺、肝、骨、脑等。转移癌并不一定是癌症的晚期,某些癌症的早期也可发生转移。
治疗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仍然普遍采用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和放疗具有区域性治疗的性质,化疗则属全身性治疗,对转移的癌细胞,进入血液、淋巴液的癌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因此,接受了各种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放疗、化疗、定期体检,重点检查手术切除部位、肝脏、双肺、头颅、骨骼等,尽早发现转移病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