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外阴疖病为外阴皮肤毛囊或汗腺被侵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疖,又称疔。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感染,经久不愈,称为疖病。外阴疖及外阴疖病与外阴毛囊炎病原菌相同。
最新文章
症状
外阴疖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外阴疖病多发生在大阴唇外侧,重者可导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全身发热,开始时外阴皮肤毛囊处发生红点,疼痛,发硬,略高于周围皮肤,继而逐渐增大成圆形紫红色的硬结,皮肤肿胀紧张及疼痛,硬结边缘不清楚,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触痛,以后疼痛加剧,硬结的中央变软,表面皮肤变薄并有波动感,随之,中央顶端出现黄白色点,不久破溃,脓液排出后疼痛立即缓解减轻,周围红肿也随之消退,最终愈合形成瘢痕组织,多发性外阴疖病,引起的患处剧烈疼痛,影响工作和休息。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诊断:疖肿浸润较深而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中央有脓栓,易于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外阴部潮湿多汗,皮肤易受摩擦破损,细菌便由此侵入而发生疖肿。此外,维生素缺乏以及外阴阴道炎患者、糖尿病、肾炎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皆易发病;外阴瘙痒症患者、不注意清洁外阴者,也亦易发生感染。
(二)发病机制
大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溶血素、肠毒素和表皮剥脱性毒素,其对外抵抗力较强,干燥情况下能生存数月,加热80℃30min才能被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较强,常在局部形成脓肿。炎症也可扩展到皮下组织。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行脓液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组织病理检查:
表现为深毛囊周围炎、毛囊周围脓肿,内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菌,晚期有浆细胞、异物巨细胞,毛囊及皮脂腺均可破坏。当坏死组织及脓液逐渐排出后,真皮的缺损逐渐由新生肉芽组织填补形成瘢痕组织。
鉴别
外阴疖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应与外阴毛囊炎相鉴别,还应与痈和痱相鉴别:痈的表面有多个蜂窝状脓栓,局部红肿更为显著,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明显;痱又称假性疖病,系汗腺化脓感染,常与红痱同时存在,似疖肿,浸润比较局限,且局部疼痛和周围炎症均不如疖肿明显。
并发症
外阴疖病由于外阴部潮湿多汗,皮肤易受摩擦破损,细菌便由此侵入而发生疖肿。此外,维生素缺乏以及外阴阴道炎患者、糖尿病、肾炎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皆易发病;外阴瘙痒症患者、不注意清洁外阴者,也亦易发生感染。
治疗不及时,常有转移性脓肿,侵入血液可引起败血症,也可遗留瘢痕。
治疗
预防:
预防疖病的复发最主要是防止自家接种。鼻腔带菌是疖病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肛周及相邻区的带菌因此对这些部位应每天用抗菌肥皂清洗,勤换内衣裤、常洗手。用抗生素软膏涂布鼻翼2次/d;鼻腔内涂杆菌肽或莫匹罗星软膏,2次/d。全身口服抗生素,利福平0.5g合并氯唑西林钠0.5g,4次/d,共10天此外,可用多价葡萄球菌或自家疫苗作皮下或肌内注射。疖病患者常为血清锌低值,服硫酸锌口服液后使血清锌值恢复正常,有助于预防疖病。
外阴疖病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病变严重或有全身症状者应口服或肌注或静滴抗化脓性感染药物,必要时可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选择抗生素。2.局部治疗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擦干后未形成脓头者可用2%碘酊外涂,或每天外敷10%鱼石脂软膏、芙蓉叶软膏。已形成脓肿者应立即切开排脓引流,不可挤压,以免引起血行扩散3.物理治疗病变早期可采用热水袋热敷,75%乙醇湿热敷紫外线、超短波透热疗法等,均有助于减轻疼痛炎症消散或促进脓肿成熟软化。
预防
炎热夏季多发,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者易感染。除会阴部和腿部易感外,颈后、头面部、背部、臀部、腋下也易发生炎症。预防疖病的复发最主要是防止自家接种。鼻腔带菌是疖病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肛周及相邻区的带菌,因此对这些部位应每天用抗菌肥皂清洗,勤换内衣裤、常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