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papillaryeccrineadenoma)1977年由Rolon和Helwig首先报告。
最新文章
症状
本病好发于女性,青春期发病。多发性损害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颈部和前胸。少数患者为发疹性,除面部外,胸、腹及四肢可有广泛对称性发疹。皮疹为皮色、淡黄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直径1~3mm大小,坚实,可群集但不融合,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病人在夏季因出汗困难有瘙痒或灼热感。
1.好发部位下眼睑及颊部。颈侧、胸部也较为常见。亦可见于腰、背、四肢及生殖器等处。
2.临床症状呈皮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隆起性斑块,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附有油腻物,呈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其上无毛发,也可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半球形或扁平丘疹,通常多发,直径一般为数毫米,多数密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亦可见于额部、两颊和阴部。病程慢性,很少自行消退,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瘙痒感,发生于女阴者可有剧痒。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包括遗传、自然老化、女性荷尔蒙、个人体质等都有影响。
1.与遗传有关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2.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二)发病机制
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很多小导管,其壁由两排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扁平,但内排细胞偶或空泡化。导管腔含无定形物质,有些导管有小的逗点样上皮尾巴,呈蝌蚪状。此外尚见与导管无联系的嗜碱性上皮细胞束。邻近表皮处,可见囊样导管腔,管腔内充满角蛋白,囊壁衬以含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青春发育期的皮损中,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无皮脂腺导管,直接与毛囊漏斗相连,其上方的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婴儿及儿童期的皮损内仅有少许或无皮脂腺结构。
鉴别
1.睑黄瘤常见于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2.扁平疣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3.疣状痣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并发症
此病属慢性病程,终生不会自行消退。有的乳头状小汗腺腺瘤多年静止无变化.当人出现精神创伤,过度劳累,月经期或内分泌失调等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时候,皮疹可逐渐增多或增大或数个融合成一个大的结节性汗腺瘤,使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时间加长。
治疗
(一)治疗
本病属于肿瘤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彻底切除后一般具有一定的复发几率,具体的复发的可能性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关。故应尽量扩大切除病变范围。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二)预后
本病属于肿瘤性疾病,有明显的复发倾向。
预防
由于乳头状小汗腺腺瘤人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所以预防的方法不外:
1、尽可能减少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和其他有害物质,尤其是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