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胀

肤胀
肤胀病名。阳气不足,寒气留于皮肤而见肿胀之证。主证全身肿胀,腹大,皮厚。《灵...

就诊科室:外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医生指导:肤胀常见问题 >>

介绍

肤胀病名。阳气不足,寒气留于皮肤而见肿胀之证。主证全身肿胀,腹大,皮厚。《灵枢・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医醇剩义》谓因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寒气流窜周身皮肤,故见腹大,身肿,皮厚。治宜扶正祛寒,理气化浊,用祛寒建中汤等方。

症状

1.蛙状腹:蛙状腹出现在大量腹水的病人或腹部肌肉松弛的小儿,躺在那里就像青蛙的肚子一样,积水把肚皮往两边推,或腹部肌肉软弱而使腹部膨大。
2.血性腹水:腹腔内有脏器破裂,腹腔内恶性肿瘤都可能造成患者血性腹水。
3.寂静腹:若腹腔内积液超过500ml以上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一开始即可消失,所谓“寂静腹”。这个症状是由于胃溃疡性穿孔引起的。

病因

阳气不足且寒气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症。《灵枢·水胀》中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医醇剩义》谓因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寒气流窜周身皮肤,故见腹大身肿皮厚。

检查

本病是由于全身阳气不足,不能够推动体内的液体循行于肾脏,故临床可出现全身的体液积聚增加,和西医学的低蛋白血症以及肝功、心脏功能、肾脏功能形成的水肿相似,检查应针对上述原因进行,查肝功能了解白蛋白的具体情况,查肾功能以及尿常规明确是否有大量蛋白尿造成的体内的血浆白蛋白的丢失。

鉴别

肤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水胀的病候最初发生的时候,眼胞上微微肿起,就像刚刚睡起的样子,颈脉搏动明显,时常咳嗽,大腿内侧有凉冷感,小腿肿胀,等到腹部肿大,水胀之病就算是已经形成了。如果用手按压病人的腹部,放手以后,腹壁又随之而胀起,就像是囊袋包裹着水一样。这便是水胀的病候。


肤胀这种病候是由于寒邪侵入皮肤之间而导致的。尽管腹部胀大,但叩之如鼓有声而不坚实,周身也全部肿胀,皮肤显得厚实。如果用手按压病人的腹部,放手以后腹部仍凹下不能恢复,但腹色没有变化。这便是肤胀的病候。


腹部胀满,周身全部肿大,肿大的情况跟肤胀类同,腹色青黄,腹壁青筋怒起。这便是臌胀的病候。


并发症

1.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
2.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治疗

肤胀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祛寒建中汤


(自制)当归(二钱)白芍(一钱酒炒)茯苓(二钱)白术(一钱)附子(八分)广皮(一钱)浓朴(一钱)枳壳(一钱麸炒)白蔻(六分)木香(五分)枣(二枚)姜(三片)本方附、芍、茯苓同用,能除皮中水气,兼有真武汤意。术、归以顾正,姜、枣以建中。以上是扶正祛寒。枳、朴、木香、白蔻、广皮,理气化浊。理路非常显明。姜、枣并用,胀门惟此一方。盖以寒水去路,不外汗与小便,既有附、术、苓以通小便,而皮肤与营卫最近,不可无姜、枣以通营卫而作汗也。祖怡注。


预防

(1)胀气大部分是饮食所引起的,首先必须改变饮食习惯:吃东西时,细嚼慢咽,而且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太撑。

建议少食多餐。

(2)平时避免喝碳酸饮料,口香糖,并且最好不要用吸管喝饮料,因为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气体的摄入。

(3)少吃含有果糖或是山梨醇(糖)的食物或甜点,因为这也是产气的元凶。豆类食品一定要煮到熟烂了再吃,因为太硬的豆子,不但不好消化还容易造成胀气。
有些人对某种食物特别容易产气或是胀气,就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避开某些特定的食物。
饭后不要一直闷坐在沙发上,可以起身走一走,洗个碗,或是散个步,温和轻缓的运动都有助于帮助消化。

相关疾病

咳嗽 肿胀 

目录

  • 介绍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