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桡骨头的头、颈部骨折约占肘部损伤的6%,属于关节内骨折。由于桡骨头、颈骨折的固定需要特殊的技术和方法才能达到稳定,这在临床上不易做到,因此,目前桡骨头、颈骨折的治疗和处理方法仍存在很多争议。
最新文章
症状
桡骨头骨折主要临床表现是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外侧局限性肿胀和压痛。尤其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最明显。拍摄肘关节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可以诊断并能确定骨折类型。骨折的分类法能够代表损伤程度,并可提供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必要时可做双侧对比摄片,借此鉴别。
桡骨头骨折有Mason分类,Keonconen分类,Morrey分类等。其中Mason分类为大家所接受:
Ⅰ型:为线状骨折,即无移位型骨折,骨折线可通过桡骨头边缘或呈劈裂状。
Ⅱ型:为有移位的骨折,有分离的边缘骨折。
Ⅲ型:为粉碎型骨折,移位或无移位或呈塌陷性骨折。
Ⅳ型:为桡骨头骨折伴有肘关节脱位。
外伤史,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外侧局限性肿胀和压痛。尤其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最明显。X线能确诊骨折及分型。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二)发病机制
桡骨头骨折多发生在平地跌倒或体育运动时致伤。跌倒时,肘关节伸直并在肩关节外展位手掌着地,使肘关节置于强度的外翻位,导致桡骨头猛烈地撞击肱骨小头,引起桡骨头骨折。有时,这种类似暴力可能导致肱骨小头骨折或肘关节内侧损伤,如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
由于桡骨头与其颈、干并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向桡侧偏心地与颈部相接,故桡骨头外侧1/3的骨小梁不与颈、干部垂直,形成力学上的薄弱部。当外力致使桡骨肱骨小头撞击时,桡骨头外1/3骨小梁不与颈、干部垂直,形成力学上的薄弱部。当外力致使桡骨肱骨小头撞击时,桡骨头外1/3缺乏抗衡剪切力的作用,故该部骨折机会明显增多。
检查
放射学检查
1.普通X线片:正位及侧位X线片常能够对骨折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但若只出现“脂肪垫征”,而无明显可见的骨折,行桡骨头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X线片显示肘关节间隙前上方有骨折片时,很可能合并肱骨小头骨折。肘外翻应力位和前臂轴向应力位X线片有助于检查肘和前臂的稳定性。
2.CT扫描:在轴位、矢状面及冠状面对桡骨头骨折进行扫描,有助于评估骨折范围、骨块大小、移位和粉碎程度等。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时,应常规CT扫描,以便更好地了解骨折情况。有时行CT扫描亦可取消进行ORIF的计划,因为有时CT扫描所显示的骨折粉碎或移位程度比常规X线片要更为严重。
鉴别
桡骨头骨折需与下列几种疾病鉴别:
1.裂纹骨折骨折无移位或移位小于1mm。属于骨折中的一种类型,一般都是由直接的打击或轻微的撞击、扭伤等而引起的。
2.劈裂骨折桡骨头纵行骨折,骨折块移位大于1mm。
3.嵌插型骨折骨折端嵌插,或呈“歪戴帽”样。
4.粉碎型骨折桡骨头粉碎。
并发症
软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异物骨化。还可并发比较常见疾病:
1.肿胀外伤后局部出现肿胀,72小时后达到高峰,之后肿胀逐渐消退。
2.石膏压迫简单骨折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由于肢体肿胀逐渐加重,会出现石膏压迫,导致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等部位出现明显肿胀、淤青、麻木等情况,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松开减压,避免肢体压迫坏死。
3.关节僵硬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腔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4.肌肉萎缩肢体一旦固定或缺乏运动就会发生肌肉萎缩,通过肌肉的主动搜索可以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具体方法为:如果关节可以活动,可以做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但肢体不会产生动作)及等张收缩(肌肉用力且产生动作),如果关节被固定住,则可以进行等长收缩的锻炼。
5.坠积性肺炎多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大臂粉碎性骨折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时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应鼓励思者及早下床活动。治疗
(一)治疗
1.Ⅰ型可以保守治疗,应用长臂石膏后托,肘关节屈曲90°位固定4周。
2.Ⅱ型治疗方法较多,众家观点不同,大致如下:
(1)骨折块占桡骨头的1/4以上(Mason)或2/3以上(Radin)时,手术治疗。
(2)骨折有30°以上倾斜或3mm以上塌陷者,手术治疗。
(3)受伤后2周自主活动受限(Charnley)或8周自主活动受限(Adler)时,行桡骨头切除术。骨折块较大时用AO小型螺丝钉内固定术,可收到良好疗效。
3.Ⅲ型其中部分病例桡骨头虽呈粉碎骨折,但无明显移位,桡骨头外形尚保持完整,可行保守治疗;否则是桡骨头切除的适应证。具体何时切除为好,也有争论。有人主张受伤3周后切除,但多数人认为应在受伤后24h以内切除。合并下尺桡关节以及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是Swanson人工桡骨头置换的适应证。
4.Ⅳ型因为软组织损伤严重,异位骨化发生可能性大,故应在24h以内切除桡骨头或观察3~4周,异位骨化未出现时再行切除术。
(二)预后
预后尚好。
预防
骨折的预防与保护的几种方法:
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四、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五、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六、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