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临床上较为多见,且80%以上属医源性,多发生在与该神经有关的手术后,尤以髂骨取骨术后为多见,甚至有的患者认为其疼痛比原发病更难以忍受,应引起注意。该神经起源于腰1脊神经,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与其平行走行。出腰大肌外缘后越过腰方肌前达髂前上棘内侧,并穿过腹横肌及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沿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前行至腹股沟管浅环处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并分出终支。1.皮支分布于耻部、腹股沟、股内侧上端皮肤及阴囊(大阴唇)前部。2.肌支分布至下腹部腹壁肌肉。
最新文章
症状
1.痛及压痛多在髂前上棘处有向下放射的疼痛,达阴囊部,并伴有压痛,咳嗽时加剧。
2.腹肌挛缩因疼痛引起所支配的下腹部肌肉处于收缩或痉挛状态,并使髋关节喜处于屈曲、内收状,行走时步态变小。
1.外伤史包括手术情况等。
2.临床症状痛、压痛、腹肌情况及步态等。
3.封闭试验选用1%普鲁卡因10~15ml对该神经进行阻滞麻醉,症状消失或减轻者为阳性。在操作时,术者将针尖在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之间刺向髂骨内壁处,呈扇状注射药物,注意切勿过深,以免进入腹腔。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由于下腹手术或髂骨手术损伤所致。
(二)发病机制
临床上常见的原因以医源性为多,包括:
1.下腹部手术多系误伤,如因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等下腹部手术的牵拉、切割或术后瘢痕收缩而引起挫伤或断裂。
2.髂骨手术多见于髂骨切取术误伤,或对髂骨本身施术误伤及术后嵌压等。
3.外伤除直接暴力作用及运动员的腹肌剧烈活动外,以骨盆骨折时波及髂前上棘为多见,主要因血肿刺激该神经所致。
4.其他如局部炎症、肿瘤等,一般较少。
检查
1.及时进行患处的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等。
2.临床症状痛、压痛、腹肌情况及步态等。
3.封闭试验选用1%普鲁卡因10~15ml对该神经进行阻滞麻醉,症状消失或减轻者为阳性。在操作时,术者将针尖在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之间刺向髂骨内壁处,呈扇状注射药物,注意切勿过深,以免进入腹腔。
鉴别
1.枕大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兼含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痛时病人不敢转头,头颈部有时处于伸直状态。查体可见大神经出口处有压痛、枕大神经分布区(C2-3)即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感染急性带状疱疹后,出现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多数带状疱疹病人经过治疗可以恢复,但有部分病人在疱疹愈合后受损皮肤区域出现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称之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4.肋间神经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发生的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5.舌咽神经痛或其他内脏病引起的晕厥:此型晕厥少见。舌咽神经痛、胆绞痛、肾绞病、支气管或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发生短暂晕厥。与剧烈疼痛及内脏感受器的过度反射性反应有关。
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导致牵涉痛,疼痛科随着神经分配区域出现其他体表部位的皮肤的疼痛。由于本病有神经的损伤,也可以同时造成神经支配的组织出现功能障碍,如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出现乏力、运动障碍。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出现麻木、针刺感、疼痛等。
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理疗:酌情选用超短波、离子透入及高频治疗等。
(2)封闭疗法:同封闭试验,每3~5天一次,每4次一疗程。、
2.手术疗法保守疗法无效者可行神经松解术或神经切断术(一般均在髂前上棘附近)。
(二)预后
无相关资料。
预防
1.避免下腹部手术的规范性,下腹部手术多系误伤,如因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等下腹部手术的牵拉、切割或术后瘢痕收缩而引起挫伤或断裂。髂骨手术
多见于髂骨切取术误伤,或对髂骨本身施术误伤及术后嵌压等。
2.避免外伤除直接暴力作用及运动员的腹肌剧烈活动外,以骨盆骨折时波及髂前上棘为多见,主要因血肿刺激该神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