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是指该部骨和韧带结构遭受暴力损伤,丧失正常功能和稳定作用,可导致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引起神经压迫症状。
最新文章
症状
与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基本相似,但其脊髓神经受压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程度较轻。但如暴力过猛,仍可造成颈髓完全性损伤而出现后果严重的四肢瘫痪,甚至引起呼吸肌麻痹而招致死亡。
1.外伤史多为促使头颈突然前屈的暴力,包括来自头颈后方的打击、屈颈位自高处跌下及撞车时头颈部的突然前屈等。
2.临床表现如前所述,以颈椎局部及神经症状为主,应注意检查。
3.影像学检查主要依据X线平片所见,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但在急诊骨折情况下摄片难以获得理想的开口位片。CT及MRI等亦可选用,主要用来对骨折类型、齿突先天发育状态及脊髓受压情况的判定。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为使头颈突然前屈的暴力或来自颈后方的打击所致。
(二)发病机制
从齿突的解剖来看,其上方有附着至枕骨大孔前缘的齿突尖韧带,两侧有附向枕骨髁内侧缘的翼状韧带,这组韧带与寰椎横韧带相协调维持了颈枕及寰枢关节间的稳定与活动。但如果头颈向前极度屈曲,或向后极度仰伸,或向左右剧烈旋转时,由于这组韧带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而可引起齿突骨折,并可随着暴力的惯性作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其中,以头颈向前屈曲所致的前脱位为多见;后脱位则相对少见,但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车速的提高和行驶车辆的日益剧增,这种损伤将日益增多。
齿突骨折后,由于其与寰椎同时向前移位,使齿突上端后缘至寰椎后弓前缘的距离仍保持原状,但下端则减少,因此与后脱位相比,其对颈髓致压的机会相对为少,加之寰椎内径较宽大,使脊髓有退让余地之故。
如齿突发育不全,包括齿突缺损、愈合不良及假关节形成等,则更易发生损伤。齿突骨骺闭合时间一般是在7~8岁,在此之前易引起齿突骨骺分离。
合并脱位的齿突骨折大多见于齿突基底部,少有在上方发生骨折者。
检查
主要依据X线平片所见,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但在急诊骨折情况下摄片难以获得理想的开口位片。CT及MRI等亦可选用,主要用来对骨折类型、齿突先天发育状态及脊髓受压情况的判定。
MRI检查:除可观察椎节骨质及椎间盘的改变外,还可显示脊髓及后方关节囊的受损情况,并可与X线平片对比观察进行综合判定。
鉴别
本病主要是和颈椎脱位相鉴别,对于颈椎脱位急性期侧位X线片可能无异常征象。如果小关节仍维持在半脱位状态时,侧位片可显示关节的排列异常。有时可以应用伸、屈位动力性摄片以显示损伤节段的不稳定。有人推荐在拍摄伸屈位片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拱型支架上,当发现有椎间移位后,可确诊。
并发症
有时可并发颈脊髓损伤而致四肢瘫痪;齿状突不愈合。颈椎脱位容易造成日后不稳,椎间盘的退变加剧。若椎体间的这种不稳持续存在,根据Wolf定律,椎间盘上下方椎体必然通过骨质增生,增加椎体间接触面来增加稳定性。骨质的增生可造成椎管矢状径变短,严重时压迫脊髓,使脊髓慢性损伤,其临床表现与颈椎病相似。
治疗
(一)治疗
基本原则、要求及具体实施与单纯性寰枢椎脱位相似,也应注意早期的急救措施,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等。此外,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位要求以使齿突骨折及早解剖复位为原则,如此方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及脊髓症状的缓解与恢复。尽量选用颅骨牵引(小儿用Glisson带)复位,除非有把握,一般不宜选用徒手复位,以防意外。
2.固定方式对轻度移位、复位后对位稳定或无移位的齿突骨折者可采用颅骨牵引的方式,待局部纤维愈合后(4~6周),再以头-颈-胸石膏固定6~8周。对移位明显、复位后仍不稳定及陈旧性者,多需采用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除传统的后路融合术外,当前多主张自颈前路暴露颈1~2椎节,行齿突骨折复位加螺钉1~2枚内固定术,或行双侧寰枢椎间关节植骨融合术,但齿突螺钉内固定时,由于齿突较细小,如操作不当,或是术后遇有头顶部外伤或平地跌倒等,易引起齿突粉碎性骨折或螺钉断裂,以致导致手术失败,应注意避免。
3.愈合时间由于齿突的血供特殊,其愈合时间较长,除小儿骨骺分离可在6~8周内愈合外,一般病例多需3~4个月左右。因此,对其制动时间不宜过短,以防不愈合。如一旦出现这种后果,可行前路或后路植骨融合术。
(二)预后
除伴有颈髓损伤及齿突愈合延迟或不愈合者外,一般预后较前者好。
预防
本病是由于外伤直接作用于颈椎造成,如踢打、坠落、钝器击打颈椎直接引起。故注意保持生活习惯,对于高危工作者,如建筑工人、采矿工人容易造成损伤,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遇事注意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产生冲突导致本病。其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