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胆总管T管引流或胃肠道用于导管造瘘后,其机体解剖发生改变,在横结肠系膜上、下或裂口处形成异常间隙,肠曲钻入引流管与侧腹壁之间的间隙,就形成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临床表现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需尽早手术治疗。
最新文章
症状
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多于术后近期发生,临床表现为典型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可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疼痛期间伴有肠鸣音亢进。肠鸣音呈高调,有时可闻到气过水声。如果疼痛间期不断缩短,以致成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应考虑发生肠绞窄可能。
(2)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或饮水均可引起呕吐;晚期呕吐物为肠内容物。
(3)腹胀:发生绞窄时,腹部呈不对称性膨胀,可触到膨大的肠襻。
(4)排气排便停止: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
2.体检早期病人可有程度不同的腹胀,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触及腹部柔软,可扪及肿胀肠襻,有轻度压痛;肠襻内有较多的气体和液体时可闻及振水音。肠管发生绞窄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及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绞窄的肠襻。绞痛时可听到气过水声和高调的金属音。
同其他腹内疝一样,本病术前难以确诊,多因术后急性肠梗阻手术时得以明确诊断,如胆肠内引流术后近期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则应高度警惕内疝形成的可能。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异常间隙形成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形成的主要解剖基础是术后解剖发生改变,形成异常间隙。实施胆肠内引流手术时,须在横结肠系膜上开一口、将远端游离的空肠襻穿过此开口上提与胆道吻合,在横结肠(系膜)上下形成了2个异常的间隙。上间隙由于横结肠及其系膜、大网膜的阻挡,极少导致肠管窜入,而且因其比较宽大,即使肠管窜入亦很少发生嵌顿。下间隙则较小,一旦小肠疝入易于发生嵌顿。
2.横结肠系膜裂口形成术中空肠襻经横结肠系膜开口穿行后,若忘记修补固定,或缝合针距过宽,或与穿过横结肠系膜开口处的肠壁固定不牢导致缝线脱落等,均可使其形成异常裂口,成为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形成的病理基础,肠襻可由此裂隙疝入。
3.肠功能紊乱、腹内压增高术后饮食的恢复、质与量的改变,可引起肠蠕动亢进或肠功能紊乱。如遇有腹内压增高(如严重腹胀)、体位改变等因素,易促使肠管由横结肠系膜裂口或下间隙疝入而发生内疝。
(二)发病机制
肠梗阻发生后,肠管局部和全身将出现一系列的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引起的局部变化主要是梗阻近端肠壁肥厚和肠腔膨胀,远端肠管萎缩变细;全身变化是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急性肠梗阻则可引起以下变化:
1.肠膨胀肠膨胀是由于肠腔内液体和气体淤积所致。积液主要来自消化道分泌液,正常人的消化道在24h的分泌液为8~10L,梗阻后液体不能完全吸收,肠膨胀可刺激肠黏膜分泌增多和吸收减少,导致肠管严重扩张。肠管内的气体的70%是咽下的气体,因此在临床上通过胃管吸引胃肠道内气体,可减轻胃肠道的膨胀;另外30%左右的气体是由血液弥散到肠腔内和肠道内的糖类等经细菌分解而产生。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体液丧失及因此而引起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是肠梗阻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肠梗阻患者由于不能进食,呕吐频繁,使体内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尤以高位小肠梗阻为显著,因丧失大量胃液而发生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低位小肠梗阻,虽呕吐较少,但积存在膨胀肠管内的消化液,有时可高达5~10L;因脱水,饥饿,丢失钾、钠离子,低氧代谢下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以及肾脏排H+和再吸收NaHCO3障碍,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等渗性脱水等。
3.感染和毒血症梗阻以上肠管内毒素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肠壁血运障碍或失去活力,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细菌和毒素渗透至腹腔内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和毒血症。
4.休克严重的缺水、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细菌感染、毒血症等可引起严重的休克。当肠坏死、穿孔后发生腹膜炎时,中毒性休克更为明显。
检查
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因脱水、血液浓缩而升高。
2.白细胞升数和分类升数明显升高时考虑发生肠绞窄。
3.血清电解质(K、Na、Cl-)反映机体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4.血气分析反映机体酸碱失衡情况。
5.呕吐物和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考虑肠管有血运障碍。
肠梗阻发生4~6天后,X线检查即显示出肠腔内气体,立位或侧卧位拍片,可见多数液平面及气胀肠襻。
鉴别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术后肠梗阻和胆道术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相鉴别。
肠梗阻
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这里肠道通常是指小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急诊室可经常遇到。由于种种原因,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
急性胰腺炎
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
并发症
肠管发生绞窄和坏死是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的主要并发症,此时腹部症状加重,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1.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内疝发生在手术后近期内,因十二指肠残端尚未愈合牢固,而输入襻内疝引起的输入袢梗阻,可致十二指肠腔内胆汁,胰液积聚,发生潴留性扩张,内压增高而破裂。
2.急性胰腺炎
少数病人可因内疝导致急性胰腺炎,其原因为:
(1)输入袢内疝引起输入袢梗阻,继而十二指肠腔内胆汁,胰液积聚,内压升高,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诱发急性胰腺炎。
(2)输出襻内疝也可压迫输入襻空肠引起输入襻梗阻,继而诱发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
治疗
疝是不能自愈的,早期或有轻度症状时,患者会感到疼痛,下腹坠胀,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病情不断发展后,由于肿块坠入阴囊,会造成活动及行走不便。严重者会发生嵌顿,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手术治疗是最佳方式。
预防
胆肠吻合后应常规缝合,封闭横结肠系膜下间隙,对避免手术后小肠疝入裂孔,预防胆肠内引流术后内疝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1.选择合适的吻合方式
由于多数个体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柱左侧,结肠前空肠输入襻对小弯吻合可使输入襻肠管与其系膜发生前后交叉等解剖关系紊乱,并需要较长的输入襻,因而易导致术后内疝的发生,应尽可能采取结肠后输入襻对小弯吻合或结肠前对大弯吻合,以缩短空肠输入襻的长度和避免肠管与系膜发生交叉改变。
2.术后饮食,体力劳动恢复要适宜
饮食的质和量与胃肠功能紊乱关系密切,尤其腹部手术后腹腔内存有一定粘连的情况下,饱餐后剧烈体力活动或暴饮暴食更易引起胃肠蠕动功能紊乱,并诱发内疝,应尽量避免之,胃手术后应少量多餐,宜进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餐后剧烈活动。
3.系膜开口修补要可靠
横结肠系膜开口于根部,修补,固定要可靠,不宜过高,避免横结肠系膜裂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