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狼疮

药物性狼疮
药物性狼疮是指服用某种药物后所致的狼疮样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

就诊科室: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急诊科 

医生指导:药物性狼疮常见问题 >>

介绍

药物性狼疮是指服用某种药物后所致的狼疮样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T细胞研究显示T细胞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临床上以侵犯皮肤、肌肉、骨骼系统、胸腹、心包、肾脏为主。大量心包积液可造成心包填塞。

最新文章

药物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什么是药物性狼疮及其发病原因

药物性狼疮是什么?

药物性狼疮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药物性狼疮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药物性狼疮应该如何预防?

药物性狼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药物性狼疮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药物性狼疮应该做哪些检查?

药物性狼疮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1.一般症状半数病人可有发热和体重减轻。发热无特殊热型,可高达41℃。体重减轻各不相同,但可以很严重。

2.皮肤盘状狼疮、蝶形红斑及其他非特异性斑疹和斑丘疹均可出现,但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常见。口腔溃疡、雷诺现象和严重脱发也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

3.肌肉骨骼系统很常见,可影响80%的病人。药物性狼疮的关节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通常为非畸形性的,累及多个关节,呈对称分布。单关节炎不常见。手的小关节最易受累,其次为腕、肘、肩、膝、踝关节受累较少。明显关节渗出不常见。滑液通常为非炎症性的(白细胞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药物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至今已发现70多种药物可引起狼疮样疾病,或加重业已存在的狼疮,其中相关性较强的药物有氯丙嗪、肼屈嗪、异烟肼、甲基多巴、青霉胺、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随着新的药物包括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的出现,引起狼疮样疾病的药物数目可能会增加。

(二)发病机制

药物性狼疮的发病机制不明。它的出现与所用药物,遗传素质和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1.乙酰化表型人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根据对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的代谢快慢不同,人群可分为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两个表现型。慢乙酰化的基因型是乙酰转位酶隐性基因的纯合子。慢乙酰化者在白种人中占50%~60%,在黄种人中占5%~20%。虽然肼屈嗪、普鲁卡因胺诱导的药物性狼疮在两种表现型中均可见到。但慢乙酰化者出现ANA及药物性狼疮更快,所需药物累积剂量更低,所以大部分药物性狼疮患者是慢乙酰化者。

2.DNA低甲基化(DNA-hypomethylation)研究显示T细胞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中起关键作用。通常DNA调节序列的甲基化伴随基因抑制,而低甲基化伴随基因表达。普鲁卡因胺或肼屈嗪可抑制T细胞DNA的甲基化,在体外活化的人CD4+T细胞用普鲁卡因胺或羟苯达嗪处理后可变成自我反应细胞。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是一个有效的DNA甲基化抑制剂,它对T细胞也有同样作用。自我反应T细胞可杀伤自身巨噬细胞、分泌IL-4和IL-6,促使B细胞分化成抗体分泌细胞,提示药物修饰的T细胞在诱发药物性狼疮中起重要作用。

3.补体经典补体途径在清除免疫合物中起重要作用。肼屈嗪、青霉胺、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的代谢物均可抑制C4与C2的共价结合,从而抑制C3的活化,导致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有报道药物性狼疮病人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

4.药物-DNA相互作用肼屈嗪与DNA-组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使得组蛋白不易被蛋白酶消化,因而能保持其抗原性。与这一假说相一致的是:组蛋白的核心部分正是药物狼疮自身抗体所识别的对象。

5.其他近期资料表明,当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把药物或其代谢物转换成活化产物时,这种产物可直接通过细胞毒作用或引起免疫紊乱,使药物性狼疮的组织受损。

检查

血液异常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减少,偶见血小板减少。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和氯丙嗪诱导的狼疮中可有Coombs试验阳性,但明显溶血少见。

均质型ANA阳性是最常见的血清异常。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少见。

药物性狼疮中的ANA主要针对组蛋白,但抗组蛋白抗体对药物性狼疮不是特异的,50%~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有抗组蛋白抗体,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中也可检得抗组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组蛋白抗体可针对所有的组蛋白,H2A-H2B或H3-H4复合物,主要针对H1和H2b。不同药物诱导的狼疮,抗组蛋白抗体的特异性也不同。普鲁卡因胺诱导的狼疮中的抗组蛋白主要是IgG,针对(H2A-H2B)-DNA复合物和染色质。服普鲁卡因胺而无症状的病人的抗组蛋白抗体为IgM,针对无DNA的H2A-H2B二聚体。与普鲁卡因胺诱导的狼疮不同,肼屈嗪诱导的狼疮的抗组蛋白抗体针对更广泛的表位,这些抗体常常针对无DNA的组蛋白,包括H3和H4,还有H3-H4、H2A-H2B和H1。在青霉胺、喹尼丁、柳氮磺胺吡啶诱导的狼疮中可测定(HZA-H2B)-DNA抗体。

鉴别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鉴别:
1.皮损特点:皮损具有突出的光敏感现象。最常见的皮疹为面部蝶形红斑、盘状浸润性红斑、手足指部紫癜及血管炎损害、甲周红斑等,也可见到光敏性皮炎、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荨麻疹性血管炎、毛细血管扩张、脱发等;粘膜症状常见为口腔溃疡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无力、关节痛和关节肿胀、肌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内脏受累包括肾、心、肺、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及造血系统、肝、淋巴结等,并有相应的症状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血沉快、血清r球蛋白增高、补体降低、血清中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如ANA、dsDNA、Sm、RNP、Ro、La等。
4.组织病理:包括皮肤活检、狼疮带试验、肾穿刺活检等特征性改变,可以协助诊断。

并发症

1、肾脏并发症
有一部分的狼疮患者会引发肾脏并发症,使患者出现水肿,患者出现水肿,影响患者的身材。
2、心脏并发症
红斑狼疮疾病还会给患者心脏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引发心脏并发症,如:心包炎、心肌炎、动脉硬化等疾病。
3、肺部并发症
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还会引急性肺水肿等病症。

治疗

(一)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诊断,及时停用诱发狼疮的药物。但血清ANA从阴性转为阳性不是停药的指征,因为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发展成药物性狼疮。自身免疫病病人在服用致狼疮药物的过程中若出现ANA或抗组蛋白抗体,因为药物性狼疮的症状与原先的自身免疫病症状不易区别,这时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一旦停用致病药物,大部分药物性狼疮的症状是自限性的,无需特殊治疗。

肌肉骨骼症状可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控制。对难治病例或易出现肾、胃肠不良反应的老年人,可采用短程低剂量(5~10mg/d)泼尼松(强的松)治疗。通常浆膜炎可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治疗。但对严重的心包渗出,需要大剂量泼尼松(20~60mg/d)治疗。肾脏受累轻微,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在少数情况下,肾功能进行性坏死,活检证实有狼疮肾炎,则治疗应与系统性狼疮相同。

某些药物诱导的狼疮缓解后,再用该药物可引起狼疮复发。因此医生应选择其他药物。

一般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尽量避免使用易诱发药物性狼疮的药物,但鉴于至今发现可引起药物性狼疮的药物有70多种,药物作用涵盖各个方面,如全面禁用,则几乎无药可用。一般的做法是,当需要时,这些药物仍可使用,因为出现药物性狼疮的毕竟是极少数。

(二)预后

一旦停用致病药物,大部分药物性狼疮的症状是自限性的,无需特殊治疗。

但在少数情况下,可有肾功能进行性坏死。

预防

及时停用诱发本病的药物,控制药物使用总量是其关键。药物中毒的预防新生儿及婴儿不宜用此药。贫血、心、肺、肾、肝疾病的患者禁忌长时间重复应用此药。
1.看护好小儿,防止误食毒物和药物。

2.青少年可发生自伤性服毒,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

3.加强宣传,普及植物药物等相关防毒知识。

相关疾病

高血压 心包积液 缩窄性心包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病 关节炎 胸膜炎 肾小球肾炎 贫血 胸腔积液 口腔溃疡 脱发 Felty综合征 血尿 狼疮肾炎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