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蜈蚣俗称“百足虫”,属多足纲,常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阴沟、腐木、树皮、杂草丛中栖生。两前足各具有一对附肢,这是一对毒肢,亦称毒爪,爪末端呈钩状,中央为管状与体内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皮肤被咬伤后于伤处发生两个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轻者数天皮疹即可消退,重者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或坏死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最新文章
症状
皮肤被咬伤后于伤处发生两个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轻者数天皮疹即可消退,若被大蜈蚣咬伤,由于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或坏死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蜈蚣体扁长,长约6~7cm,躯干有21节,两侧有很多足,对称分布,两前足各具有一对附肢,这是一对毒肢,亦称毒爪,爪末端呈钩状,中央为管状与体内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二)发病机制
蜈蚣毒肢,亦称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检查
蜈蚣蜇伤检查项目:
1尿常规
2血常规便常规
3心电图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应用广泛。应用范围包括: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帮助诊断心律失常。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心脏扩大、肥厚。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鉴别
需和毒蛇咬伤相鉴别。两者仅从临床症状上有时不易区分,发现毒虫才易鉴别。
毒蛇咬伤临表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伤处疼痛或麻木,红肿、瘀血、水皰或血皰,伤口周围或患肢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触痛。
2.全身表现:头晕、胸闷、乏力、流涎、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出血倾向、黄疸、贫血、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严重者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并发症
蜈蚣蜇伤并发症为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谵语:指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也泛指胡言乱语。其病因病理主要有:被火劫谵语者,误汗谵语者,下利谵语者等等,主要是中热之轻重。根据病症分为实证和虚证,据此做出对应的证治。
治疗
(一)治疗
1.发现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患处,用吸奶器或拔火罐方法尽量吸除毒汁。局部涂搽5%~10%稀氨溶液(氨水)或5%~10%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也可用碱粉或酒精调成稀糊状外涂,以中和蜈蚣释放出的酸性毒汁,可达到止痛及减轻中毒症状,但伤口不宜用湿敷的办法,否则易出现水疱、糜烂或组织坏死。
2.当红肿显著、疼痛剧烈时,可在出血点或被咬的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依米丁(吐根碱)水溶液3ml,能迅速止痛,或注射0.5%~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不仅可止痛,并能防止毒液扩散。
3.口服南通季得胜蛇药片或上海蛇药,亦可将该药用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4.选用中草药如鲜马齿苋或鱼腥草、蒲公英、鲜桑叶捣烂敷于患处。亦可用鲜毛猫草折断取汁涂于患处,也有人用鲜的椿树嫩叶捣烂加鸡蛋调匀涂于患处,均能达到止痛作用。
5.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及时抢救,尽早给予抗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
(二)预后
除皮损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预防
关好门窗,定期整理房子,特别是角落.厨房间别留死角。蜈蚣比较喜欢潮湿的地方。注意下水管道,特别是一楼的住户要把浴缸的出水口塞住.蜈蚣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家庭预防中对潮湿的地方如厨房、墙角、床下可洒些生石灰,以阻止蜈蚣爬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衫,戴上手套、帽子、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