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L)是一种罕...

别名:嗜酸细胞性白血病

就诊科室:内科 肿瘤科 血液内科 放疗科 

医生指导: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常见问题 >>

介绍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leukemia,E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以外周血及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常累及心脏、肺及神经系统,并呈进行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最新文章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容易与哪些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种类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什么原因引...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应该如何预防?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哪些表现及如...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病病程的长短和快慢与嗜酸性粒细胞成熟程度有关,因此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型。

1.急性型本病与一般白血病不同的是感染出血较少,主要是各个脏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功能障碍,除了肝、脾、淋巴结的受累外,还表现为心、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临床上常表现进行性心力衰竭,可有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咳嗽,呼吸困难;如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表现为精神障碍、妄想、视力模糊、共济失调偏瘫等。此外,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小结等。

2.慢性型发病缓慢,病程可延长至2~8年。有乏力、贫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国内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上有白血病的表现。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多,多数高达60%,并常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

3.骨髓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形态异常,核左移,有各阶段幼稚型粒细胞可见粗大的嗜酸颗粒。原始细胞>5%。

4.脏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5.能除外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他原因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评析:EL罕见,诊断必须十分慎重,并充分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液学检查,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其应有形态异常。血中出现幼稚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5%也是必备条件。遇条件不充分的可疑病例,应继续寻找原发病,及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少数病人可由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转化演变而来,也可以是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晚期表现。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未阐明,有报道患者造血细胞过度表达Wilms肿瘤基因,致细胞凋亡受抑。患者可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但无标志染色体。

检查

1.血象常见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可达(50~200)×109/L,血片中嗜酸性粒细胞占20%~90%,多数在60%以上,其中嗜酸性中幼粒及晚幼粒增多为主。原粒及早幼粒少见。

2.骨髓象除原粒细胞比例增高外,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并有左移。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三型:①原粒细胞型:血象和骨髓均有原粒细胞增多。②幼稚细胞型:除骨髓幼稚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外,外周血中亦可见到此类细胞。③成熟细胞型: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包括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增多,原粒细胞正常或稍增多。

3.染色体检查常有8号和10号染色体的三体型、4q及45X,49XY等染色体的异常。

1.细胞培养外周血细胞CFU-GM生长结果近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生长方式结合染色体检查可用来区别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其他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胸片、CT、B超、心电图等检查。

鉴别

1.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IHES)IHES也有血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心脏、肺及神经系统的征象,病程中也可出现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故易和EL混淆。二者鉴别点:①IMES的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正常,外周血无幼稚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均和EL不同;②IHES病程相对较长,进展较慢,而EL病情进展快,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呈进行性。但部分IHES临床进展也较迅速,可短期致死,则主要靠血象及骨髓象鉴别之。

2.恶性疾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M4E0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有AML的临床表现,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形态也可异常,故需和EL鉴别:①M4E0通常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仅轻度增多

并发症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症分一下三方面:

1.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心衰。

2.合并感染发热,主要见于肺部感染。

3.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精神障碍,亦见物模糊及偏瘫,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治疗

(一)治疗

EL原则上按AML治疗,方案可沿用,部分病例对长春新碱和羟基脲敏感,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者,应鞘内注药。并有组胺增多的临床表现者,可试用H1和(或)H2受体阻滞药。

(二)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缓解率低。本病自然病程多在2个月左右,很少持续至4个月,少数1周内死亡。死亡原因为大出血、心力衰竭伴支气管肺炎、恶病质等。文献报道1例患者用DA方案获得完全缓解,生存63个多月。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要过多地接触X射线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线。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加强预防措施。婴幼儿及孕妇对放射线较敏感,易受伤害,妇女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的白血病发病率较高。不过偶尔的、医疗上的x线检查,剂量较小,基本上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相关疾病

共济失调 偏瘫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哮喘 肺结核 咳嗽 贫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骨髓纤维化 骨髓移植 天疱疮 肺部疾病 性病 脾大 血管神经性水肿 支气管肺炎 单核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淋巴瘤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筋膜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清病 药物过敏 疱疹样皮炎 皮肤病 染色体异常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