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血小板病

巨大血小板病
巨大血小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巨型血小板、出血时间延长和凝...

就诊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 

医生指导:巨大血小板病常见问题 >>

介绍

巨大血小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巨型血小板、出血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消耗不良。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

最新文章

巨大血小板病是什么?

巨大血小板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巨大血小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巨大血小板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巨大血小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巨大血小板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更多文章>>

症状

杂合子无临床症状,仅有轻度生物学异常,如血小板GPⅠb-Ⅸ复合物含量为正常人的一半。纯合子有中重度出血,婴儿出生后数天内即可发病,如皮肤紫癜、淤斑和鼻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关节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手术后和拔牙后出血过多。本病的临床表现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同一家庭的不同患者出血症状的差异性也较大。

本病的诊断依据如下:

1.临床表现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②轻至中度皮肤、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③肝脾不肿大。

2.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减少伴巨血小板;②出血时间延长;③血小板聚集实验中加瑞斯托霉素不聚集,加其他诱聚剂聚集基本正常;④血小板玻珠滞留试验可减低;⑤血块收缩正常;⑥vWF正常;⑦血小板膜缺乏糖蛋白Ⅰb。

3.排除继发性巨血小板综合征。

4.需与其他的伴有巨血小板的疾病相鉴别,如May-hegglin异常。

5.首届中华血液学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

①轻度至中度皮肤粘膜出血。

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肝脾不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小板减少伴有巨大血小板。

②出血时间延长。

③血小板聚集试验:加瑞斯托霉素不聚集,加其他诱聚剂,聚集基本正常。

④血小板玻珠滞留试验可减低。

⑤血块收缩正常。

⑥vWF正常。

⑦血小板膜缺乏GPⅠb。

⑧排除继发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基本缺陷是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V-ⅠX复合物的缺陷。引起本病出血症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与vWF相互作用异常、血小板与凝血酶相互作用异常、血小板凝血活性异常。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明,但本病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并不平行,提示血小板质的异常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GPⅠb-V-ⅠX存在于血小板表面,是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体。受体与vWF结合而黏附于内皮下组织。由于缺乏黏附受体,血小板不能黏附于内皮下组织,导致止血障碍。巨血小板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对凝血酶激活反应低下,尤其在低凝血酶浓度的条件下。凝血酶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生理激活剂之一,可以与GPⅠbα结合,有研究显示,GPⅠbα氨基酸239~299区域含有凝血酶的结合位点。GPⅠX和GPV在本病患者血小板中含量减低,并与GPⅠbα和GPⅠbβ下降相平行,这4种蛋白质被认为存在于同一复合物当中,转染实验研究表明,细胞表面完整的复合物表达,必须有GPⅠbα、GPⅠbβ、GPⅠⅩ3种cDNA同时存在,其中任何一种基因的异常都可能引起复合物异常,导致巨血小板综合征。

检查

1.血小板计数中~重度减少,少数患者正常。

2.血小板巨大,可达淋巴细胞大小,巨型血小板可占80%。

3.血小板对胶原、玻珠柱等的黏附率下降。

4.与血小板下降不平行的出血时间延长。

5.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的聚集反应正常,而对瑞斯托霉素和vWF则不发生聚集。

6.血块回缩正常,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7.血小板膜GPⅠb-Ⅸ和GPⅠb-Ⅴ缺乏或减少。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B超、X线、生化等检查。

鉴别

本病需与其他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及伴有巨大血小板的疾病鉴别,如:May-Hegglin异常、Epstein综合征、Fechtner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灰色血小板综合征等。本病还需与血小板无力症鉴别。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因而属于中医“血证”、“衄血”、“发斑”范畴。

并发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80%-90%病例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脾脏无明显肿大。其病因除自体免疫因素外,还有脾脏作用、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等。

治疗

(一)治疗

尽管本病出血症状可能会很严重,但是,大多数患者可以存活到成年,出血发生时一般输注血小板悬液。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缺铁。脾切除和糖皮质激素无效。

(二)预后

本病治疗与血小板无力症基本相同,除对症治疗及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外,尚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支持治疗和及时输注血小板,本病预后尚好。

预防

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血小板减少的饮食疗法一:【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血小板减少的饮食疗法二:【辨证】血热脾虚。【治法】止血摄血。【组成】生地20克,黄芪30克,藕节10克,白芨10克,山楂10克,茜草10克,红枣10枚,花生衣6克

相关疾病

拔牙 鼻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无力症 月经过多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