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瘘

涎瘘
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瘘,临床表现为面部...

别名:涎瘘

就诊科室:内科 五官科 内分泌科 口腔科 

医生指导:涎瘘常见问题 >>

介绍

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瘘,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瘘口,时有清亮唾液流出。本病主要原因为损伤,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手术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涎腺区损伤后的清创缝合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最新文章

涎瘘是什么?

涎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涎瘘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涎瘘应该做哪些检查?

涎瘘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涎瘘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涎瘘应该如何预防?

涎瘘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腺体瘘
腺体区皮肤有效的点状瘘孔,其周围有瘢痕。从瘘口经常有少量的清亮唾液流出,很少是浑浊的。进食、咀嚼、闻到或者想到美味食物时,唾液的流出量明显增加。口腔内由导管口流出的唾液尚正常。
导管瘘
根据导管断裂的情况,可分为完全瘘及不完全瘘。前者指唾液经瘘口全部流向面部,口腔内导管口无唾液分泌。瘘口周围皮肤被唾液激惹而潮红、糜烂或伴发湿疹。后者指导管虽然破裂,但未完全断离,仍有部分唾液流入口腔内。由瘘口流出的唾液清亮,并发感染者为浑浊唾液。

病因

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创伤。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由于有下颌骨的保护,受到创伤的机会较少。创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但少见。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新鲜创口直接加压包扎;陈旧性伤口用电凝烧灼瘘道及瘘口,破坏上皮,加压包扎,同时用胆碱能受体抑制剂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避免进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大多可以愈合,如果失败,则行瘘道封闭术。

检查

辅助检查

1.流出液体作生化定性分析,含淀粉酶;

2.涎腺造影:可从腮腺导管口或瘘口注入造影剂。腮腺腺瘘时可见腺体某处造影剂外溢,而导管显示良好;导管瘘则是可见主导管上瘘口处有造影剂外溢。

3.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亚甲蓝,仔细观察损伤部位。

鉴别

腮腺腺体瘘:发生于耳垂至下颌角之间时应与第一鳃裂瘘鉴别,后者系先天性鳃裂畸形,其病史长,分泌物为皮脂样或豆渣样物,易反复感染而为稀薄脓液,但分泌量少,与进食无关,患者亦无该区手术或外伤的历史。

并发症

腮腺导管口侧导管常有萎缩或闭锁,闭合性皮下积液经久不消。

治疗

1.抗胆碱药和加压包扎;

2.手术治疗(详见涎瘘整复术)。

3.腺体瘘轻型病例以口服阿托品和加压包扎为主;

4.腺体瘘普通病例以口服阿托品和瘘管封闭术疗效较佳;

5.导管瘘可手术整复,陈旧性涎瘘常需诞腺外科治疗。

6.继发感染病例应采用抗生素,对症等综合治疗。

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瘘管闭合。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瘘管口缩小。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瘘管存在。

预防

疾病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防止颜面部外伤。遇颜面部损伤病例,尤其在涎腺区,应良好的清创缝合,可避免本病的发生。对涎痿手术后,禁食酸性食物,值得患者切记。

疾病预后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瘘管闭合。好转:症状体征减轻,瘘管口缩小。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瘘管存在。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