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本病临床特征与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基本相似,但预后不良,可以看作是淋巴系肿瘤的边缘性疾病,与免疫增生不良相似。根据病理与免疫学特征,已逐渐阐明本病不同于前述的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也可称为T细胞淋巴瘤样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最新文章
症状
可有发热、皮疹(药物疹样)、全身淋巴结肿大,多伴有肝脾肿大。病程早期的淋巴结肿大,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常可暂时性缩小。
本病在病理学上多诊断为霍奇金病或纳(Lenner)淋巴瘤。但通过上述临床特征及确定肿瘤细胞和分析膜性状,可进一步确定诊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未明,有人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病人淋巴结中查出EB病毒的DNA(PCR法)。还有人认为由于感染了人工细胞淋巴瘤病毒的亚型,使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而导致本病。
(二)发病机制
1.本病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人T细胞亚群分析发现本病为T细胞病变,有的病例以抑制性T细胞(TS)增多为主,有的以辅助性T细胞(TH)增多为主,亦有二者都增多。这些T细胞可能产生B细胞刺激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并分泌免疫球蛋白。Ⅱ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的主要增殖细胞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免疫母细胞和苍白细胞。前者核仁大而核幼稚,胞体呈强嗜碱性;后者胞体大而清楚,大小不等但其成熟程度相同,外观类似幼稚浆细胞,在组织学上显示为恶性增殖。
2.病理典型的病理改变除具有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的特征外,尚有免疫母细胞或苍白细胞肿瘤性增殖。细胞学诊断除肉芽肿性变(浆细胞增加、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加)外,尚可见有肿瘤性免疫母细胞及大而苍白的淋巴样细胞等。在病初的淋巴结,当肿瘤细胞增生少时,往往易诊断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检查
1.血液及骨髓像可见浆细胞样异型单核细胞,但其出现率一般较低。
2.生化学检查可见多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其升高程度与症状的恶化情况相平行。
免疫学检查:增殖的免疫母细胞及苍白细胞具有T细胞标志,且半数以上病人Ia样抗原也是阳性,无TAT活性。有些病人弓形虫抗体、麻疹病毒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等滴度非特异性升高,也有的病人可伴有Coomb阳性的溶血性贫血。
鉴别
1.恶性淋巴瘤尤其是霍奇金病,酷似本病的临床表现,淋巴结活检有斯-李(Sternberg-Reed)细胞,无免疫母细胞增生,而免疫淋巴母细胞病有PAS染色阳性,有管壁增厚的分支状小血管增生及细胞间PAS阳性的嗜酸性无定形物沉着三联症,是其鉴别的要点。
2.药物反应药物反应与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完全相同,但药物反应一般无显著的高γ-球蛋白血症,贫血也少见,淋巴结活检也无血管增生及多种免疫反应细胞增生。
3.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名淋巴结错构瘤,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结炎症反应性增生,临床特征与本病相似,但发病年龄轻,肿块常见于胸内,特别以纵隔肺门多见,直径可达10cm以上,病理上主要为浆细胞增生,淋巴结结构正常或仅有部分被破坏,增生的血管集中于滤泡生发中心,而且血管有透明变性。
并发症
可并发全身淋巴结肿大,多伴有肝脾肿大。肝、脾、骨髓和皮肤亦常有类似改变,但不如淋巴结典型。肺组织外观呈弥漫性结节状,镜下可见肺泡间隔和间质内有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浸润,伴有少量纤维化,肺泡缩小,有增生的上皮内衬,巨噬细胞数增多,细支气管可因内膜浸润而狭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整个肺泡壁为特异性的细胞内IgG和IgM沉着。
治疗
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若继发感染,则病原体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对此宜用足量的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控制之,以延长生存期。
预后:
所有病人预后均不良,多在数月到两年内死亡。约20%的病例可转化为白血病,其肿瘤细胞类似异型淋巴细胞。
预防
尽一切努力避免挑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是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
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
2。坚持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保持乐观情绪。
4。预防感染,预防链球菌感染是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及并发病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