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布时间:2013-04-18 11:43:48
分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细菌引起的。细胞不断地增加,这也会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细胞是能够自己进行裂变的,这个裂变增多的数字也不是按十按百进行变换的,它是成倍成倍的增加的。一般人是不会去关心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的。但是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就会特别的担心。那么怎样进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呢?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医技检查
1 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0~60)×109/L,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0.10~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3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2 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3 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嗜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4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5 EB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
6 其他:EB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如抗i抗体(抗原i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i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依据
1 散发病例易被忽视,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2 流行病学:当地有本病流行,并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3 临床特点: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可伴其他各处淋巴结)肿大,但压痛轻微,部分病例可出现肝、脾肿大,少数病例可出现黄疸、皮疹、肺炎、脑膜炎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
1 血象:白细胞总数在病初正常或偏低,继而轻度增多。淋巴细胞自第3~4病日开始增多,10天后可达50%以上,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占l0%(或绝对值l000)以上。
2 嗜异性凝集试验及豚鼠肾吸收试验:吸收后滴度超过1:32者有诊断意义。
3 抗EB病毒IgM抗体出现,并在病程中效价增高者,可确诊。
4 牛红细胞溶血素试验:溶血素效价可达l:480或以上。
5 用PCR法检测EB病毒DNA阳性。
6 注:3.3 及3.4 项可选用于疑难病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误诊的疾病
1 巨细胞病毒病:其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
2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3 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
4 其他: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以上就是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介绍,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细胞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关于细胞的患病研究也在越来越深入。所以,对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征服各种各样的细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