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中医虽无面神经炎的病名,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中风中的中络颇为相似,故其临床诊断应为中络,亦有称之为“面瘫”、“吊线风”、“口眼歪斜”的。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其特点是: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其特点是: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最新文章
症状
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
(一)症状: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感病史。部分病人在发病前还有面瘫侧耳后、耳内或乳突区的疼痛。大多数病人往往在晨起洗漱发现患病侧口角漏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的齿颊间隙,并常有口水从口角淌下。此外典型的面瘫还可以具备以下临床表现,不能做闭目、皱眉、鼓气、噘嘴等动作,部分病人还有病侧面部发僵以及汗出减少等。
当病变部位高于茎乳突孔时,还可出现其他症状。如面神经在茎乳突孔以上受损而影响到鼓索神经时,可以出现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镫骨肌分支处以上受损,可以有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损时,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具备病侧乳突疼痛,同时,绝大多数病人的外耳道或鼓膜还可以出现疱疹,并伴有剧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即所谓的膝状神经节综合征(Hunt综合征),该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如累及经过膝状神经节的岩浅大神经时,除可见Hunt综合征外(此时无外耳道和鼓膜上的疱疹出现),尚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出汗障碍。
面神经麻痹如恢复不完全可以留有后遗症,常可产生瘫痪肌的孪缩使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变小;部分病人还可以遗有病侧面肌的面肌痉挛;另外,部分还可出现联带运动。
(二)体征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皱额、蹙眉、闭目、鼓气、示齿、噘嘴和吹口哨均不能。
病因
西医病因:
对于本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由于部分患者发病前常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因此,通常会被认为局部受风寒后,导致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使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病毒感染或感染引起的兔疫反应使面神经发生肿胀。风湿性面神经炎则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使面神经受压、肿胀、局部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总之,本病的原因与病毒感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或局部神经缺血有关,并因此而致神经发生肿胀,在其穿过面神经管时受压或缺血所引起的。
中医病因:由于在本病的发生前,多数患者均有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据此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令口歪僻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引起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于经脉之中,导致筋脉失养而使本病发生。
中医病机: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于内是本病发生的基础,风寒之邪内侵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病因。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脉,筋脉失养,则见口眼歪斜。
病理:
本病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明显。部分病人的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检查
1.静止检查
(1)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2)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3)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5)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7)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3.电诊断
鉴别
中医诊断标准:
本病的临床阶段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因此,中医辨证分型时也常以上述情况为依据,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1、急性期患者于本期中医辨证多为脉络空虚,风痰阻络。临床常见突然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局部发僵,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可有耳后乳突疼痛或见外耳道有疱疹,舌苔白腻,脉弦滑。
2、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本期病人多属于病久失治、误治或虽经治疗但仍未完全恢复者,本期中医辨证多为痰瘀互阻,痹阻经络。临床常见病人仍口眼歪斜,患侧面部发僵或有面部肌肉抽搐,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舌质暗,苔薄腻或厚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标准: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1.发病突然,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除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痛、颜面部不适外,多数患者因说话不便或被他人发现患病。
3.患侧鼻唇沟变平坦,口角低,额纹消失,鼓气时漏气,齿颊面间常有食物存积。
4.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
5.恢复期可见患侧面肌痉挛,偶见“鳄鱼泪”现象,即嚼食物时,伴有病侧流泪。
6.损害在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之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样损害;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附:诊断标准:
1、病前常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外周性面瘫,可以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耳鸣、听觉过敏、耳部疱疹等;
3、可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外周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
西医诊断依据:根据其急性起病,发病前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多为一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变大,闭目不能或不良,病侧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噘嘴及吹口哨均不能,咀嚼时食物残渣常留存于齿颊之间: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或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障碍及泪液唾液分泌减少等,即可诊断本病。
西医鉴别诊断: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多无困难。但需与下述疾病鉴别:
一、中枢性面瘫: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二、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二)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三)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四)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五)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并发症
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月内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误入邻近功能不同的神经鞘通路中所致。肌电图检查及面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对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复的程度,有相当价值,可在起病两周后进行检查。
治疗
西医治疗:
由于本病的自愈率较高,而且,影响其康复的因素又较多。迄今为止,尚很难说明某种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的可靠疗效。
1.激素治疗在急性期(1~2周以内),为了减轻神经水肿、减轻神经受压,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给予一个疗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予强的松30~60mg,晨起一次顿服。也可运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连用7~10天。停用激素时应逐渐撤停,突然中止激素治疗可出现反跳现象。对Hunt综合征的治疗应当运用较大剂量的激素,如强的松60mg/日,连用2周后开始减量。
2、B族维生素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口服10~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250~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
3、地巴唑10mg,口服,每日3次。
4、新斯的明15mg,口服,每日3次。
5、加兰他敏2.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2、理疗: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恢复期可予碘离子透入治疗。
4、功能锻炼:早期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
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10~l2g、白僵蚕10~15g、全蝎6~10g、蜈蚣2~3条、防风6~10g、川芎10g、白芷6~10g。有寒象者,加细辛、麻黄以温经通络散寒;痰湿重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有瘀血之象者,加鸡血藤、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络。
(2)痰瘀互阻,痹阻经络: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生黄芪10~30g、川芎10g、地龙10~15g、赤芍10~12g、白附子10g、白芥子10g、红花10g、全蝎6~10g、白僵蚕10g、细宰3g。有寒象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等以温经散寒;有热象者,可加黄芩、生石膏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可以合用二陈汤;伴有面肌痉挛者,可适当加大全蝎的剂量,加用蜈蚣、白芍、甘草、鸡血藤等以解痉缓急、通络。2、单验方:
1)蜈蚣、全蝎和僵蚕,其量为1:2:3,焙干研末,每服2g,每日服3次。
2)蓖麻子捣烂,左斜敷右,右斜敷左。
3)马钱子外敷以生马钱子质黑或黑黄者温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贴敷于患侧口角,每天换1次,至病愈为止。
4)皂角去皮150g研末,以陈醋调膏,敷于地仓、颊车穴,干后即换。
5)鳝鱼血外敷割断鳝鱼头或尾,取血涂于患侧。
针灸治疗: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时,应当注意刺激的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孪的出现。
(1)体针:针刺治疗以疏风散寒,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多局部取穴。常取患侧的太阳、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健侧的合谷。不能抬眉者加患侧的攒竹;乳突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2)耳针:选面颊、眼、目1、目2。
(3)火针:取坐位,将一枚消毒的硬币放入口中,紧贴患侧颊粘膜处,并用手指将硬币固定于口腔内,面部消毒后,将在酒精灯上烧红的三棱针垂直刺入面颊部(地仓穴的外上方),以碰到硬币为止。针刺时,注意进针要稳、准、快,每三天1次。本治疗方法应慎用。
(4)电针:为了加大对局部的刺激量,可以在体针治疗的基础上,加脉冲电流刺激,每次10~20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不出现面肌痉挛为宜。
(5)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硝酸一叶秋碱等药物进行穴位注射。可选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和健侧的合谷穴。每穴注射0.2~0.5ml,每周2~3次,5次为1疗程。
中药治疗:1、本病有寒象者服大活络丹,每服1丸,每日2~3次。
2、本病有热象者服牛黄清心丸,每服1丸,每日2~3次。
推拿按摩:按摩对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容易导致面肌痉挛,值得提倡应用。手法以点揉为主,穴位选用可参照体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急性期的治疗原则应当是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吸收,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恢复期治疗的重点则应当放在促进面神经的恢复上或病侧面部表情肌功能的重建恢复上。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病侧暴露的角膜免受伤害或感染,防止瘫痪肌被健侧面肌过度牵引等。因此,在急性期治疗时最好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运用激素治疗等;后期则以中药为主,辅以物理康复治疗。
预后:
本病大多在发病1~2周后即开始好转,1~2月内症状明显改善。大约有2/3的患者可完全自愈。有的文献则认为,本病的自愈率可以高达85%~90%,面瘫轻者预后较好,面瘫重者及老年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面瘫4天后,镫骨肌反射存在者预后较好,消失者预后较差。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面瘫恢复后,个别患者仍可复发,根据文献记载,复发间隔时间最长可达20年。
疗效评价:
1、治愈眼睑闭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也得以恢复。
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遗有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
预防
增强体质,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发病或复发。
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相关疾病
神经炎 共济失调 感冒 中耳炎 眼球震颤 眼睑闭合不全 腮腺炎 耳聋 耳鸣 带状疱疹 疼痛 面肌瘫痪 面瘫 水肿 颅底骨折 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