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流涎

经行流涎
经行流涎是指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口中流出水样涎沫,经净后自止,呈周期性发作者,...

就诊科室:内科 中医科 内分泌科 

医生指导:经行流涎常见问题 >>

介绍

经行流涎是指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口中流出水样涎沫,经净后自止,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流涎”。经行流涎主要责之于脾。

最新文章

经行流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经行流涎怎么办

经行流涎是什么?

经行流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经行流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经行流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经行流涎应该如何预防?

经行流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脾气本虚,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水湿留滞中焦,经行脾气益虚之时,上泛而流涎。经行期流口水样涎,稍有泡沫,量多,伴乳房胀痛、恶心、叹息,食欲较少、口干不欲饮,形体消瘦。脾胃热蒸:中焦素有蕴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经行时阳明经气旺盛,迫使湿热之邪上灼廉泉,津液外溢而流涎。

病因

(1)脾虚不敛:脾胃素虚,或过食生冷,或虫积为患,损伤脾胃,以致脾气亏虚,经行则脾气益虚,因气虚失摄,而口中流涎。
(2)脾虚肝郁:脾气本虚,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水湿留滞中焦,经行脾气益虚之时,上泛而流涎。
(3)脾胃热蒸:中焦素有蕴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经行时阳明经气旺盛,迫使湿热之邪上灼廉泉,津液外溢而流涎。

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检查方法,主要是中医科望、闻、问、切等常规检查。必要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夺检查事项为好。

鉴别

脾虚肝郁,脾虚不敛的区别。
肝郁脾虚: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利,脾气亦因之运化失职,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证候,如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宜健脾疏肝,以健脾为主。
脾虚不敛:脾胃素虚,或过食生冷,或虫积为患,损伤脾胃,以致脾气亏虚,经行则脾气益虚,因气虚失摄,而口中流涎。

并发症

脾胃热蒸:中焦素有蕴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经行时阳明经气旺盛,迫使湿热之邪上灼廉泉,津液外溢而流涎。

治疗

(1)中成药

①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郁脾虚者)。

②补中益气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③香砂养胃丸,每服6克,日服2次(上方适用于脾虚失敛者)。

④藿香正气水,每服10毫升,日服2次(适用于湿浊盛者)。

(2)简便验方

①益智仁,党参各12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干姜6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者)。

②黄连、佩兰、黄芩各10克,大黄6克,藿香12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胃蕴热者)。

③五倍子12克,麦芽10克。水煎服(适用于各种证型患者)。

预防

①白术15克,白糖适量。加水适量,上笼蒸20分钟后去渣服用(适用于脾虚者)。

②益智仁、黄芪各30克,生鸡1只。煮熟后服用。

③益智仁10克,党参12克,代茶饮(上方适用于脾肾不足者)。

④五味子10克,黄连6克,白糖适量。代茶饮(适用于胃热者)。

相关疾病

虫积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