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

脊髓缺血
脊髓缺血是指脊髓由于血液供应缺乏,从而损伤脊髓内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脊髓功能...

就诊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 

医生指导:脊髓缺血常见问题 >>

介绍

脊髓缺血是指脊髓由于血液供应缺乏,从而损伤脊髓内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脊髓功能损害。由于对脊髓血管解剖和血流测定方法技术的改进使临床上对脊髓缺血的认识有了进展。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无力与间歇性跛行。

最新文章

脊髓缺血的治疗方法

脊髓缺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脊髓缺血是什么?

脊髓缺血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脊髓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脊髓缺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脊髓缺血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脊髓缺血应该如何预防?

脊髓缺血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肢体远端无力与间歇性跛行为其特点。下肢无力在行走之后更加明显。查体可见膝腱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征阳性。足背动脉可仍见搏动。休息或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可使无力缓解,阳性体征也可消失、病情继续发展可造成永久性损害,下肢无力不能缓解,并出现肌肉萎缩、共济失调、两点辨别感觉消失,严重者可有排尿困难。


病因

动脉硬化是脊髓缺血的重要原因。脊髓血管畸形也可导致脊髓缺血。微栓塞,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引起其他如梅毒性脊髓动脉炎、腰椎管狭窄、脊髓创伤、红细胞增多症、静脉血栓形成,全身疾病引起血压过低都可导致脊髓缺血。脊髓缺血也可以发生在主动脉造影或主动脉瘤手术切除时对血供的干扰。


检查

1.脊髓血管造影

脊髓前动脉的念珠样改变为其特有的造影表现。

2.脊髓MRI检查

表现为急性期脊髓增粗、肿胀,慢性期可表现为脊髓萎缩。


鉴别

1.栓塞性脉管炎

多见于中年男性,并无明显的周围动脉硬化,发作时足部及小腿部疼痛,伴有足部肤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发绀,无脊髓损害的体征。

2.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突出症亦可见间歇性跛行。其发病多与损伤相关。行走或长时间站立不动时易发,伴肌肉痉挛性疼痛,改变体位后可好转。X线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相应表现。


并发症

主要是脊髓外原发病表现,以及进行性截瘫卧床导致的尿失禁、褥疮及泌尿系感染、呼吸肌麻痹、坠积性肺炎、皮肤干燥无汗、皮温低、指(趾)甲脆裂、霍纳征、延髓性麻痹等。预防上述并发症重点在于监护,同时使用气动防褥疮床垫可以减少褥疮的发生,经常拍背、吸痰可以避免严重的坠积性肺炎肺炎。

治疗

原则为保障缺血后脊髓血流灌注,提高脊髓对缺血的耐受,以及脊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护。

1.保证充足的全身血容量和维持稍高于正常水平的动脉压,是治疗脊髓缺血的前提,但应避免血压过高,以防发生脊髓内充血和出血。有报道纳络酮可升高血压和增加脊髓的血流,对脊髓有保护作用。

2.利用低温、糖皮质激素、钙通道阻滞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等可提高脊髓对缺血的耐受性:

(1)动物实验表明,硬脊膜鞘内低温灌注和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对脊髓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32~34℃的亚低温状态下,脊髓的耗氧量和能量代谢均降低,并可避免心率失常,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2)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改善损伤后脊髓血流和微血管灌注,从而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甲泼尼松的疗效是肯定的。

(3)有研究认为,尼莫地平在改善脊髓血流的同时又能使动脉血压下降,因此主张尼莫地平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还有人认为,尼莫地平最佳用量为0.05mg/kg。但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尼莫地平对脊髓缺血后脊髓血供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有关尼莫地平的有效剂量及持续时间等还应继续探讨。

(4)Yum,Madden等研究发现,地佐环平(MK-801),LY233053,作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在脊髓缺血后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3.预防脊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可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及免疫调节药。

预防

症状可为短暂性的,也可呈永久性的,严重者可呈进行性截瘫,产生感觉缺失平面及膀胱等括约肌功能障碍。

1.瘫痪肢体应早期作被动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保持关节活动度。防压疮,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

2.防止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

3.早期防治可导致脊髓缺血的疾病,如脊髓压迫症

4.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自信心。

5.适时合理的功能锻炼能够刺激、促进肌力的恢复。建议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同时,也可配合针灸等中医治疗。

相关疾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脉管炎 主动脉瘤 脊髓血管畸形 脊髓压迫症 腰椎管狭窄 截瘫 性病 梅毒 疼痛 动脉硬化 瘫痪 肿胀 静脉血栓形成 褥疮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