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猪带绦虫病(taeniasissuis)是由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引起的疾病,可造成严重的临床损害。是我国常见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最新文章
症状
潜伏期2个月至数年不等。
1.猪带绦虫病由成虫引起,与牛带绦虫病大致相似。
2.猪囊尾蚴病由于寄生的部位、数目及人体反应不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脑囊尾蚴病:症状极为复杂多样,可全无症状,也可突然猝死。临床分型,观点仍不一致。癫痫是最突出的症状,重者可呈癫痫持续状态,一般在排虫后或皮下囊包出现后半年出现,1/10可自行缓解。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亦为常见症状。头痛、呕吐、眩晕、耳鸣、失明、感觉障碍、截瘫等也有出现。
在脑室者,常引起间歇性脑积水,晚期致永久性机械性梗阻。临床上出现脑神经及脊神经受累的症状,易导致病毒性脑炎,且病死率增高。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触摸皮肤或体检时发现。皮下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微隆起或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相近,如黄豆或蚕豆,中等硬度,如软骨,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压痛,常分批出现,亦可自动消失。肌肉内大量寄生时,肌组织被挤压、变性、萎缩,患者四肢因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行走困难。经过一定时间最后钙化。
(3)眼囊尾蚴病: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以玻璃体最为多见,其次是视网膜。检眼镜下可见灰白色带有蓝色反光的圆形囊泡,周围呈金黄色光圈,有时可见虫体蠕动。玻璃体混浊,重者失明。
病因
1.猪带绦虫(taeniasolium)又名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成虫与牛带绦虫形态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虫体较小,长约2~4m,较薄而透明。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小钩25~50个,排列成内外两圈,内圈的钩较大,外圈的稍小,故名有钩绦虫。链体节片数约700~1000节,成节中卵巢分3叶,多一中央小叶;孕节中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虫卵和牛带绦虫卵相似。
2.生活史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头节深埋于肠黏膜内,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虫卵或孕节被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而到达宿主身体各处,以猪肉内为最多,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的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见图1,寿命可达25年以上。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敏感性高,简单,但假阳性和交叉反应较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其改良法(ELISA):敏感性、特异性都较高,主要与包虫病等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
(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亦较常用,方法简便,但稳定性稍差。
(4)免疫金银染色(IGSS):是近10年来发展的高敏感性的方法。
(5)酶联免疫印渍法(EITB):可识别特异抗原带,敏感性达98%,特异性达100%。
(6)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补体结合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多种方法也都用于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
各种方法均可检测病人血液、脑脊液抗体。抗原检测也可试用。建议有条件者,多种方法、抗体、抗原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2.外周血象嗜酸性细胞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头颅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对定位、鉴定活动性病灶、脑脊液通道梗阻、考核疗效提供依据。常表现为散在的小于1cm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片状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结节状强化或环状灶,也可见到高密度灶或钙化灶、脑室扩大等。
2.磁共振成像(MRI)对活动性病灶较CT更敏感,更易查出脑室、脑室孔部位的病灶,显示头节更加清晰,但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CT扫描。
3.X线检查阳性率较低,脑组织中囊尾蚴钙化较迟,一般仅对10年以上出现钙化者可发现阴影。
4.脑室造影近年多被CT取代。
鉴别
1.皮下囊虫结节应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结节性硬化等相鉴别
(1)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往往皮肤有浅棕色斑点及阳性家族史,结节呈串珠样沿神经干走向分布,活组织检查更可明确诊断。
(2)脂肪瘤:质软,分叶状,常呈对称性,有家族史,可有巨大型,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结节性硬化:常有阳性家族史,多在幼年起病,面部常有皮脂腺瘤。
(4)结节性脂膜炎:皮下结节处皮肤红肿,儿童有发热、肝脾大、骨髓抑制等,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1)原发性癫痫:往往有阳性家族史,颅脑CT或MRI无阳性发现,脑囊虫病常有绦虫史、皮下结节。免疫学检查有助诊断。
(2)颅内肿瘤:经免疫检查和CT或MRI检查则不难将二者鉴别。
(3)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蛋白和细胞数中等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涂片可能发现结核杆菌,若结合免疫学检查和脑CT则可确定诊断。
并发症
可呈癫痫持续状态,引起脑积水,失明,截瘫,假性肌肥大和钙化。可并发囊虫性脑膜炎,交通性脑积水,共济失调,并发脑疝等。
治疗
1.猪带绦虫病的治疗治疗药物同牛带绦虫病。但应注意,治前明确诊断是否同时伴有囊尾蚴病,若使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治疗时,更应注意因伴有囊尾蚴病而可能导致严重的药物副反应,应予住院治疗为宜。一般首选南瓜子、槟榔、甲苯达唑能驱出完整虫体,无致囊虫病危险。氯硝柳胺(灭绦灵)对虫卵无效,有致六钩蚴感染的危险,一般不用。
2.囊尾蚴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①所有囊尾蚴病人均应住院治疗,密切观察服抗虫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②对有猪带绦虫病的患者,应先驱治绦虫。
③对临床上癫痫发作频繁或颅内压增高者,应先作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外科施开窗减压术后再行抗囊虫药物治物。
④眼囊尾蚴病应手术治疗,不可采用杀虫治疗,因杀虫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2)病原治疗:
①阿苯达唑(albendazole):又名丙硫咪唑,因其作用温和、缓慢、副反应轻,疗效确切,目前一般用做首选药,总有效率98%左右。剂量:15~20mg/(kg·d),分2次饭后服用,1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或更长,每疗程间隔2~3周。未愈者可适当增加疗程或改服吡喹酮治疗。副作用重者可予对症处理,暂停服药,降颅压,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②吡喹酮(praziquantel):给药剂量:治疗皮肌型囊尾蚴病总剂量为120mg/kg,3次/d,分4天口服;脑囊尾蚴病患者,采用总剂量180mg/kg,3次/d,分9天口服。总有效率近98%,杀虫迅速,效果良好。间歇2~3个月重复1次。此药副作用较为严重,多因虫体死后,炎症反应和水肿加重,出现原有症状加剧,颅内压明显增高,个别病例治疗后因发生脑疝而死亡,故应高度警惕,必要时先降颅内压再行治疗。
(3)手术治疗:
①眼囊尾蚴病应进行手术摘除。
②脑囊尾蚴病,主要适用于脑实质内单发大型囊泡或多囊泡聚集产生占位效应;脑室、脑池内囊虫引起梗阻、脑积水,颅内压增高;椎管内囊虫引起脊髓压迫症。
(4)对症治疗:对颅内压增高者,小儿可给予20%甘露醇1~2g/(kg·次),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静滴,1次/d,连续3~7天后再行病原治疗。对严重颅内压增高、视力明显下降,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双侧颞肌下减压术。对癫痫频发者,除降颅内压外,应选用地西泮(安定)、异戊巴比妥钠、苯妥英钠等药物。
预防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引起的疾病,可造成严重的临床损害。
1.积极治疗病人。
2.加强粪便、猪圈管理。
3.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带囊尾蚴的猪肉,切生熟食的刀砧分用。
4.加强肉类检查尤其加强对农贸市场商贩及农村自销猪肉的检查与管理。
相关疾病
头痛 结核性脑膜炎 脑疝 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 腹膜炎 脂肪瘤 病毒性脑炎 脊髓压迫症 截瘫 玻璃体混浊 失明 神经纤维瘤 耳鸣 性病 囊尾蚴病 脾大 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症 水肿 结节性脂膜炎 颅内肿瘤 脑囊虫病 结节性硬化 包虫病 猪带绦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