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再发性腹痛(recurrentabdominalpain,RAP)是症状诊断,一般指发作性腹痛,3个月内至少有3次发作,发作严重时可影响小儿正常活动,而在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一般儿科人群的发病率稍>10%,男女儿童之比为3:4。RAP在4~5岁以前少见,最多发生在8~10岁儿童。女孩到青春期可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
最新文章
症状
腹痛的部位与性质主要靠患儿诉述。同时要了解患儿的饮食、呕吐及大便情况等消化系统症状,有助于判断病因。
如为饮食不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肠痉挛,患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长,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时痛时止。每天发作或间隔数天发作、多数腹痛程度较轻,常在吃饭时发作,一会儿即过去,发作过去玩耍如常,严重者表现哭闹不安,翻滚出汗,甚至面色苍白手足发凉。
1、精神性RAP:
腹痛可能每日发作,也可1周或1月内发作几次,偶尔在几周或几个月内不发作。腹痛大多不剧烈,一般是模糊而难以确定的,但有时为痉挛性疼痛,绞痛或者剧痛,锐痛。
疼痛部位多为脐周,疼痛部位离脐部越远,器质性病变可能性越大。对腹痛部位和类型的任何变化都需要立即作出评价,因为可能有急腹症参与其中。
2、器质性RAP:
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或周期性的(与一定的活动或饮食有关的)疼痛,部位局限,多见于脐部以外部位,并向背部放射。夜间发作能把小儿从睡眠中痛醒。
相关表现根据疾病的不同有差异,包括反复的或持续的发热,黄疸,大便粘稠度,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便血,呕吐,呕血,腹胀,关节症状,食欲的变化和体重减轻。
3、功能性RAP:
根据潜在疾病而不同:乳糖酶缺乏,常见绞痛和腹胀;经期疼痛,常见下腹部绞痛;良性卵巢囊肿破裂时,隐痛可持续1~2小时。
病因
诱发腹痛的病因很多,应分清症状性、消化道功能性与器质性。
1.症状性多为肠道外疾病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肝、胆疾病,泌尿系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均可引起腹痛。肠寄生虫病在既往曾是腹痛的最常见病因,近年来由于饮食卫生的改善,肠寄生虫病已明显减少,尤其在城市。
3.功能性最多见的病因是饮食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便秘,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
4.精神性国外亦有报告认为与小儿心理因素障碍有关,如紧张、压抑等。
5.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再发性腹痛与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如北京复兴医院通过纤维胃镜检查76例再复性腹痛,发现消化道黏膜病变47例(浅表性胃炎25例、反流性胃炎2例、糜烂性胃炎2例、胃黏膜脱垂3例、十二指肠炎10例、食管炎1例、浅表性胃炎加十二指肠炎4例)占61.84%。溃疡病13例,占17.1%。幽门螺杆菌阳性33例,占43.4%;上海瑞金医院对26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镜与病理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25例,浅表萎缩性胃炎1例。
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有无不消化与寄生虫卵和潜血试验。
2.外周血必要时查白细胞及分类以除外炎症感染。
4.X线检查腹部平片以观察肠淤胀与游离气体。必要时做钡餐或钡灌肠以观察有无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肠粘连、肠梗阻或憩室。
5.胃镜检查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全面发现胃部病变如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病等。
6.胃电图检查因是无创性检查患儿易于接受,但所得结果特异性不强,仅能作参考。
7.幽门螺杆菌检查对慢性反复发作腹痛有密切关系,如发现幽门螺杆菌应给予治疗。
8.胃动力学检查如食管与十二指肠测压、实时超声、胃排空试验,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动力障碍。
鉴别
重要的是首先要除外器质性疾患,特别是容易和外科急腹症相混淆,应注意鉴别。常见病如胆道蛔虫病、蛔虫团肠梗阻、阑尾炎、肠套叠。以及较少见的肠扭转、肠穿孔、胰腺炎、嵌顿疝、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胆道痉挛、胆管炎、肾结石、小型胆总管囊肿腹痛及回肠远端憩室腹痛等均应作必要的检查认真鉴别。有的内科疾病也可引起较重的腹痛如大叶肺炎起病时,急性心力衰竭导致肝脏迅速增大等。过敏性紫癜的腹痛实际是在胃肠黏膜发生紫癜病灶刺激肠壁引起肠痉挛,如同时出现皮肤紫癜即容易与单纯的肠痉挛区别,但须注意紫癜的肠痉挛有时可继发肠套叠,不可忽略。还要注意有些小婴儿肠痉挛反复发作几天后,可突然发展为肠套叠。偶见腹型破伤风,临床表现为痉挛性腹痛,这是由于腹肌痉挛而非肠痉挛,其治疗与预后和肠痉挛完全不同,更需注意腹型癫痫,表现为突然发作腹部绞痛多在脐周,有时在其他部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腹部检查正常,而脑电图有癫痫波。有时腹痛为精神因素引起如受精神创伤以及惊恐等。
并发症
反复发作可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腹痛严重时会出现水电平衡紊乱,休克等。
治疗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约占再发性腹痛的95%,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一、合理喂养:
4个月以内的婴儿尽量采用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很少发生消化不良与腹痛。
饭后可吃水果、睡醒午觉可集中吃糕点糖果、吃饭时要主副食搭配,多食蔬菜不要偏食。
二、助消化剂:
如出现消化不良,婴儿可给胃酶合剂。
三、便秘:
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肠痉挛是儿科常遇到的急症,患儿常突然发作,哭闹不安,腹胀、肠鸣音亢进,在除外器质性急腹症后,给予甘油/氯化钠(开塞露)通便,既是诊断措施排除肠梗阻,又是治疗措施。
患儿排便、排气后,腹痛可立即停止。
饮食中应逐渐添加含纤维素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四、物理治疗:
用暖手按摩腹部,或腹部放热水袋可暂时缓解腹痛。发现有精神障碍,给予心理疗法。
五、药物治疗:
引起器质性RAP常见的病因应尽量避免药物治疗,但适当用些解痉剂、促胃肠动力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药,如颠茄、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谷维素等有一定帮助。
1、解痉剂:
颠茄每次4~8mg,口服。山莨菪碱(654-2)每次1mg/kg,口服,严重者肌注。
2、胃动力药:
如发现有胃肠动力障碍,可给予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每次0.3mg/kg,3次/d口服。
预防
因常有心理或生理因素参与,又受环境、家庭、遗传等因素影响,所以预防重点,包括消除顾虑,尽量避免单纯症状药物治疗,防止便秘,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精神紧张等,以有效预防功能性RAP。防治消化性溃疡病,消化道炎症,寄生虫感染等,均可防治RAP。
相关疾病
癫痫 胃溃疡 胰腺炎 腹痛 便秘 慢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过敏性紫癜 肺炎 扁桃体炎 胆道蛔虫病 肾结石 阑尾炎 肠梗阻 肠粘连 肠套叠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带状疱疹 性病 疼痛 破伤风 急腹症 肠扭转 急性心力衰竭 腹胀 十二指肠炎 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脱垂 消化性溃疡 婴儿肠痉挛 幽门螺杆菌感染 肿胀 虫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