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神经节苷脂水解代谢中不同酶的缺...

别名:全身性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就诊科室:内科 其他科室 骨科 儿科 神经内科 儿科综合 

医生指导: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常见问题 >>

介绍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神经节苷脂水解代谢中不同酶的缺乏引起不同物质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而致病。主要是婴幼儿发病,90%见于犹太人。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症状体征多样,特别是应注意合并的智能发育迟缓、失明、癫痫、肺部感染、跌伤等。

最新文章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是什么?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应该做哪些...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容易与哪些...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可以并发哪...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应该如何预防?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治疗前的注...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是由什么原...

C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有哪些表现...

更多文章>>

症状

1.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Ⅰ型亦称全身性神经节苷脂病、假性Hurler病,患儿外貌特异:凸前额凹鼻梁,低耳,巨大舌,牙龈增生,人中特长,角膜混浊,关节挛缩,肝、脾大,眼底黄斑区有樱桃红点。新生儿时期蛙形体位,面部水肿,哺乳不良,智力发育极差。6~7个月时,患儿对外周仍无反应,吞咽无力,不能竖头,肌张力降低,自主活动减少,腱反射亢进。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极为明显。惊厥频繁发作,抗惊厥药物治疗往往无效,随病程进展逐步出现去皮质强直状态,极少活过2周岁。

Ⅱ型者新生儿期大致正常,外貌正常但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常于6个月内出现全身抽搐、肌阵挛发作,发育落后等可伴轻度肝脾大,无眼底黄斑区樱桃红点。

2.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临床表现由氨基己糖酶缺乏引起,其中Ⅰ型为婴儿型,即典型的Tay-Sachs病;Ⅱ型为急性早期婴儿型,称为Sandhoff病。

Tay-Sachs病患者于初生时、正常出生后4~6个月开始出现对周围注意减少,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听觉过敏,惊吓、尖叫,肌阵挛发作或不自主发笑,可能为首发早期表现。起病后3~4个月内病程迅速发展,头围增大,视力下降而逐步出现黑蒙、视神经萎缩。体检可见瞳孔光反应差,肝脾不大,90%以上患儿可见眼底黄斑、樱桃红斑点。1岁以后出现肢体肌张力增高,去皮质强直样角弓反张体位,痛苦尖叫病容,但叫不出声音。2岁之后完全痴呆,全身频繁肌阵挛和抽搐发作反应消失,吸吮和吞咽能力消失而需要鼻饲。平均病程2年。多数患儿在3~4岁之前夭折。

Sandhoff病与Tay-Sachs病表现相似,但前者伴有肝脾肿大和进展更急为其特点,Ⅱ型患者起病晚,以进行性精神运动衰退为特点,脑、肝、脾、肾内均有GM2沉积,但程度较轻,因此进展较慢,可活至10~15岁。


病因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神经节苷脂水解代谢中不同酶的缺乏引起不同物质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而致病。主要是婴幼儿发病,90%见于犹太人。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症状体征多样,特别是应注意合并的智能发育迟缓、失明、癫痫、肺部感染、跌伤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测定血清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及氨基己糖酶的酶活力。周围血淋巴细胞中有空泡形成。

2.血淋巴细胞检查

骨髓组织细胞中有空泡形成。

3.X线检查

椎骨发育不良,长骨中骨皮质厚薄分布异常,掌骨楔形,蝶鞍鞋形,肋骨薄片状,髂骨外张等。


鉴别

Ⅰ型需与某些黏多糖贮积症鉴别,病程较长。Ⅱ和Ⅲ型应与C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症的婴儿型相鉴别,后者内脏不受累,必要时可通过酶的测定来进一步确诊。使黏多糖的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完全的黏多糖沉积,并自尿中排出。此种异常沉积涉及多种器官和组织,如心、脑、肝、脾等。在心瓣膜、血管、脑膜、角膜、骨膜等组织,可见有黏多糖沉积的Hurler细胞,此为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并发症

Ⅰ型病人可并发腰椎改变,眼底黄斑部有樱桃红斑点。还有肝脾肿大及多发性骨发育不良畸形,皮肤增厚。有时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

Ⅱ型常死于反复抽风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抽搐、高热、呼吸困难等表现。

Ⅲ型部分患者可并发弥漫性血管角质瘤,全身肌张力减低。


治疗

目前对各型黏多糖病无药物治疗方法,可做一些对症处理。特异的治疗是骨髓移植以替代黏多糖病各型酶的缺乏。MPSⅠ-H病人经骨髓移植治疗后智力改善,末梢组织的黏多糖消失,角膜清亮,肝脾缩小,尿排黏多糖正常;但是对于已形成的骨骼畸形无改进。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进行骨髓移植可能使骨骼的破坏减轻。骨髓移植对Hunter和Sanfilippo综合征无明显效果。对于其他型的黏多糖病的移植在试验中。最近基因工程生产的特异性酶的问世为黏多糖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基因治疗有待研究。

预防

1.开展婚姻和生育指导,努力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2.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遗传病后代的出生(即实行优生)和遗传变异的发生,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和遗传病的早期治疗。


相关疾病

共济失调 产前检查 脊柱侧弯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多毛症 智力低下 肌张力异常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