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中

消中
中消 病名。又称消中、?中、消脾。以善肌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证候,或见小便甜...

别名:中消,痟中,消脾

就诊科室:中医科 内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消中常见问题 >>

介绍

中消病名。又称消中、?中、消脾。以善肌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证候,或见小便甜。中消,属于消渴病的一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

最新文章

消中是什么?

消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消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消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消中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消中应该如何预防?

消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病属于糖尿病的中医学诊断,临床症状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症状,具体如下述:

一、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7.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众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性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并结核病等。

病因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检查

(一)尿
1.尿糖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相反,妊娠期妇女及一些肾小管或肾间质病变时,肾糖阈降低,血糖正常时亦可出现糖尿。糖尿的检查常用的有班氏法(借助硫酸铜的还原反应)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班氏法常受尿中乳糖、果糖、戊糖、抗坏血酸、先锋霉素、异烟肼及水杨酸盐等药物的影响,呈现假阳性,且操作比较不方便,现已渐被淘汰;葡萄糖氧化酶法由于酶仅对葡萄糖起阳性反应,特异性较强,但当服用大剂量抗坏血酸、水杨酸、甲基多巴及左旋多巴亦可出现假阳性。尿糖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尿酮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羟丁酸。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应激状态时,以及妊娠期间,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3.尿白蛋白尿白蛋白测定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肾脏的受损及其程度。
4.尿C肽C肽与胰岛素都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出来的,由胰岛素原分裂而成的等分子肽类物。测定C肽的浓度,同样也可反映胰岛B细胞贮备功能。
5.管型尿往往与大量蛋白尿同时发现,多见于弥漫型肾小球硬化症,大都属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
6.镜下血尿及其他偶见於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乳头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乳头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
(二)血无并发症者血常规大多正常,但有下列生化改变:
1.血糖本病Ⅱ型中轻度病例空腹血糖可正常,餐后常超过200mg/dl(11.1mmol/L),重症及Ⅰ型病例则显著增高,常在200~400mg/dl(11.1~22.0mmol/L)范围内,有时可高达600mg/dl(33.0mmol/L)以上。我院1例达1200mg/dl(66.0mmol/L);但此类病者常伴高渗昏迷及糖尿病酮症而失水严重经治疗后可迅速下降。
2.血脂未经妥善控制者或未治患者常伴以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Ⅱ型肥胖病人为多,但有时消瘦的病人亦可发生。血浆可呈乳白色混浊液,其中脂肪成分均增高,特别是甘油三酯、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有时有乳白色奶油盖,其最上层为乳糜微粒。大都属高脂蛋白血症第Ⅴ型。甘油三酯可自正常浓度上升4~6倍,游离脂肪酸自正常浓度上升2倍余,总胆固醇、磷脂、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增高。尤其是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及肾脏病变的糖尿病者,脂质上升更明显,而单纯性糖尿病者则升高较少。游离脂肪酸上升更提示脂肪分解加速,反映糖尿病控制较差,与血糖升高有密切关系,较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高密度脂蛋白(HDL2Ch)尤其是亚型2降低,Apo.A1、A2亦降低。
3.血酮、电解质、酸碱度、CO2结合力与非蛋白氮(尿素氮)等变化将在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和肾脏病变等有关节段中叙述。

鉴别

1.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或孕妇及幼婴。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后,为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患。发现糖尿阳性时,应联系临床情况分析判断,不宜立即肯定为糖尿病。鉴别方法有生化及发酵试验等。

2.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⑴饥饿性糖尿:当饥饿相当时日后忽进大量糖类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鉴别时注意分析病情,注意饮食史、进食总量,空腹血糖常正常甚可偏低。

⑵食后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肾炎、肾病等也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损伤而发生肾性糖尿,应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鉴别。真正的肾性糖尿如范可尼(Fanconi)综合征为肾小管酶系缺陷,颇罕见。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完全正常,还可进行肾糖阈测定,肾小管最大葡萄糖吸收率测定等以资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有时血糖呈暂时性过高伴糖尿,可于病情随访中加以鉴别。

3.继发性糖尿病由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血色病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并发症

论曰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内消。以邪热熏烁五脏。然后外及肌肉形体也。得之年少饵石。房室太甚。真气耗惫。石气孤立。结于肾则实。肾实则消水浆。故不渴而小便利多。不得润养五脏。使所食之物。皆消为小便。治宜滋肾水养津液。则瘥。

治疗

天门冬(去心焙二两半)鸡内金(三具微炙)桑螵蛸(十枚炙)土瓜根(干者)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熟干地黄(焙)栝蒌根知母(焙)泽泻(锉)鹿茸(去皮毛酒浸炙)五味子赤石脂(各一两半)牡蛎(二两)苦参(一两)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粟米饮下。

治内消。所食物皆作小便。兼治强中。荠汤方

荠大豆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磁石(捣如米粒)葛根(锉)石膏(碎)黄芩(去黑心)栝蒌根甘草(炙锉)知母(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消中。饮食无度,小便日夜频数,转加羸瘦。水银丸方

水银(一两)银箔(二百片与水银共研)铁粉(别研)牡蛎(各三两)栝蒌根麦门冬(去心焙)黄芩(去黑心)苦参黄连(去须)栀子仁(各二两)

上一十味。捣罗七味为末,与别研三味和匀。用枣肉研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煎芦根汤下,日二夜一。

治消中脾胃热极,消谷引食。化为小便。黄芩汤方

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栝蒌根栀子仁石膏(碎)淡竹叶(各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消中。小便数。黄连丸方

黄连(去须五两)栝蒌根白龙骨碎苦参牡蛎粉山茱萸土瓜根(切)葳蕤(各三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大麦饮下,日三夜一。

治消中、小便数。铅丹散方

铅丹(研)胡粉(各半两)栝蒌根泽泻石膏(碎)赤石脂白石脂甘草(炙锉各二

上八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日三夜一。

治内消。肌肤羸瘦,或转筋。小便利甚。栝蒌散方

栝蒌根黄连(去须)防己锉铅丹研各一两半

上四味。捣罗三味为散,与铅丹和匀。每服二钱匕,用醋半合沸汤半盏调下。日二夜一治消中。黄柏丸方

黄柏(去粗皮二两)黄连(去须半斤)

上二味。捣罗为末。用酥拌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浆水下。

治消中。食已即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稠浊。牡蛎丸方

牡蛎(研)赤石脂(研)栝蒌根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各一两)黄连(去须)土瓜根(锉)黄芩(去黑心)知母(焙)泽泻天门冬(去心焙)鹿茸(去皮毛酒浸炙)五味子桑螵蛸(麸炒各三分)熟干地黄(焙一两半)

上一十四味。捣罗十二味为末。与别研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陈粟米饮下。日三夜一。

治凡消渴变为消中者,饮食到胃。实时消化,小便多而色白。所食多而不觉饱者。猪肚黄连丸方

猪肚(一枚洗去脂膜不切破)黄连(去须捣罗为末五两)

上二味,以大麻子仁二合烂研。以水四升调,如杏酪汁。煮猪肚候烂。取出入黄连末在内。密缝肚口,蒸令极烂。乘热细切。和黄连末,以木臼捣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曝干,每服三十丸。温水下,不拘时。

治消中虚极。小便无度。肉苁蓉丸方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二两)泽泻熟干地黄(焙)五味子巴戟天(去心)地骨皮人参栝蒌根韭子(炒)甘草(炙锉)牡丹皮(各一两)桑螵蛸(炙三十枚)赤石脂(研)磁石(醋淬二七遍研龙骨)禹余粮(醋淬二七遍研各一两半)

上一十六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牛乳汁下。

治消渴消中久不瘥。知母丸方

知母(焙)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犀角(镑)铅霜鸡(炙)土瓜根(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黄连(去须各三分)金箔(二十片)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煎人参汤下。

预防

病源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热结于肾。内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焉。由肾盛之时。不惜真气。恣意快情。数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

千金论曰∶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又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疗之渐以增剧。四体羸。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若恐不能长愈。服铅丹散立效。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枸杞汤方。

相关疾病

热中 下消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