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又称Che...

就诊科室:内科 中医科 儿科 肾病内科 内分泌科 儿科综合 

医生指导: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常见问题 >>

介绍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又称Cheek-Perry综合征,系Cheek及Perry(1958)首次报道,是一种少见的失盐综合征。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病人的靶器官(肾小管、唾液腺、汗腺和结肠)上的醛固酮受体缺乏,或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减少或完全不能结合所致。

最新文章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是什么?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应该如何预防?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在不同的病人受体的靶器官不一定相同,其临床表现的失盐程度也轻重不一。多在新生儿期发病,可于生后数小时出现症状,反复呕吐、腹泻,渴感减退或消失,生长发育落后(甚至白痴)为主要症状;有些病例则于限盐或应用醛固酮拮抗剂才显露症状,并随年龄增长而自行缓解。患儿多因高尿钠引起多尿、低渗或等渗性脱水、严重电解质紊乱,如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多因脱水或继发感染而夭折。

假性低醛固酮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较罕见。其中肾小管、唾液腺、结肠黏膜对ALD不反应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纯肾脏不反应型为显性遗传。


病因

病因是病人的靶器官(肾小管、唾液腺、汗腺和结肠)上的醛固酮受体缺乏,或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减少或完全不能结合所致;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化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假性醛固酮减少症的病因学基础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膜上钠通道功能障碍。

由于大多数病人可追溯出失盐的家族史,因此,有报道认为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检查

1.生化改变为低钠、低氯和高钾血症,部分病人可有酸中毒;同时存在有高肾素血症和高血浆醛固酮活性。尿中醛固酮排量增大,但尿17酮及17羟类固醇及ACTH试验正常。

2.其他辅助检查:常规X线及B超检查。


鉴别

1.失盐综合征本症应与21-羟化酶缺乏症和18-羟化酶缺乏症所致的失盐综合征相鉴别。失盐综合征除有失盐表现外,同时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即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假性性早熟,血浆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浓度往往低于正常;血ACTH明显升高而血浆皮质醇明显降低,临床上用皮质醇治疗有效。本症除临床表现为失盐外,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而血醛固酮浓度降低,应用外源性醛固酮治疗无效。

2.肾性失盐性肾炎本症还应与肾性失盐性肾炎相区别。肾性失盐性肾炎多有原发病的病因,多为成年人起病。患者也可表现为低血钠、脱水,但是不属于遗传病,可资鉴别。

3.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除低血钠外,尚有低血钙、高血氯、低血钾等,故与本病迥异。

并发症

生长发育落后;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继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治疗

本病临床上以补充食盐为主要治疗手段,部分患儿需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治疗有效的指标为病儿失盐状态纠正,渴感恢复,生长发育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儿可在2周左右停止治疗。通过补充氯化钠(3~6克/天)可纠正高血钾,降低血浆肾素及醛固酮水平,使临床症状改善。


预防

本病因系遗传性疾病,对本病发生目前尚无有效措施,但对已患病者应积极对症治疗,预防病情发展及并发症,本病是遗传性疾病日常预防如早发现、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关疾病

腹泻 性早熟 高钾血症 肾小管性酸中毒 等渗性脱水 失盐性肾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