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

就诊科室:中医科 中医儿科 内科 肾病内科 儿科 儿科综合 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医生指导:儿童遗尿症常见问题 >>

介绍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最新文章

儿童遗尿症应该如何预防?

儿童遗尿症的发病机理有哪些?

儿童遗尿症的病因有哪些?

产生儿童遗尿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儿童遗尿症都有哪些症状呢?

引起儿童遗尿的原因是什么?

引发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儿童遗尿症有哪些饮食宜忌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遗尿症

孩子尿床有什么危害?

更多文章>>

症状

本病根据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特点可分为四型:

1.昼夜尿频型

夜尿次数多,经常>1次,伴有白天尿频。

2.觉醒障碍型

觉醒障碍突出,白天无尿频。

3.夜间多尿型

夜间尿量多,但是尿床的次数不多,白天无尿频。

4.混合型

①昼夜尿频+觉醒障碍。②昼夜尿频+夜间多尿。③觉醒障碍+夜间多尿。


病因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3.睡眠过深

本病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4.心理因素

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

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5.排尿习惯训练不良。


检查

儿童遗尿症检查项目:

尿常规、脑电图检查、泌尿系统CT检查。

须符合以下3项:

①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

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

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鉴别

鉴别是继发性遗尿症还是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

继发性遗尿症常由于某些疾病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身体其他器官疾病;手术后,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影响到神经系统或患儿全身虚弱致功能失调,也可以出现暂时性遗尿。一旦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也会消失。另一种情况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如惊吓、威胁、严厉批评惩罚或长期的紧张不安或突然的不幸事件而导致排尿习惯发生变化。对继发性遗尿的患儿要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改善患儿的全身状况,继发遗尿很快便能治愈。


并发症

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可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治疗

1.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应该使患儿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其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1)睡前不宜过分兴奋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

(2)临上床前把小便排干净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

(3)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4)心理护理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抑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对待遗尿症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3.药物治疗

(1)氯丙咪嗪每天睡前服,见效后持续服药3个月,然后逐渐减量。其作用机制是该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患儿容易惊醒而起床排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个别患儿在治疗开始时,可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未经处理约1~2周可自行消失

(2)奥昔布宁(尿多灵)能降低膀胱内压,增加容量,减少不自主性的膀胱收缩,入睡前口服,适用于昼夜尿频型。

(3)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别名弥凝,睡前口服,适用于夜间多尿型。

(4)麻黄素睡前口服,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同时有兴奋中枢作用,可用于混合型。

联合应用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和奥昔布宁三联药物是目前认为治疗夜间遗尿症效果确切的药物疗法,适用于混合型遗尿症,缺点是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易复发。

以上药物属于处方用药,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抗抑郁症药,所示剂量为成人用量,小儿应以每公斤体重进行计算。

4.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可采用闹钟定时促醒、针灸、按摩、电针、器械效正等方法。


预防

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遗尿症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开始训练的时间过早,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反射性排尿的控制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往往会造成失败,这就难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主要是采取阳性强化法,每次成功都应立即奖励孩子。

首先应避免白天过度劳累,安排孩子按时休息,晚上早点睡觉较好,因为睡后3小时膀胱内便储存一定的尿液,而此时正是睡眠最深的时候,孩子很难自己醒来,家长睡前叫醒孩子排尿一次,可避免尿床。晚饭不要过咸,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料,以免引起口渴,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少量水果。同时家长应该给孩子以鼓励,并提醒孩子夜间起床排尿。切勿因遗尿而惩罚或责备孩子。

相关疾病

癫痫 脊柱裂 脊膜膨出 膀胱炎 尿道炎 睡眠障碍 遗尿症 子满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