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

食管源性胸痛
食管源性胸痛是指由食管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胸痛。其典型症状为烧心伴有胸骨...

别名:非心源性胸痛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食管源性胸痛常见问题 >>

介绍

食管源性胸痛是指由食管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胸痛。其典型症状为烧心伴有胸骨后或胸骨下发作性疼痛,呈挤压性或烧灼样,多在饭后30~60分钟发生,特点与“心绞痛”极为相似。刺激性食物、运动、情绪紧张均可诱发,亦可自发性发作。

最新文章

食管源性胸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食管源性胸痛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食管源性胸痛应该做哪些检查?

食管源性胸痛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食管源性胸痛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食管源性胸痛是怎么样的

食管源性胸痛是怎么诊断的

食管源性胸痛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呢

食管源性胸痛是什么?

更多文章>>

症状

1.胸痛

食管源性胸痛的特点与“心绞痛”极为相似,常误认为“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挤压性绞痛,但大部分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无缓解。小部分同时合并心源性胸痛及食管源性胸痛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二者常难以鉴别。

2.食管症候群

包括烧心、反酸、上腹部灼烧感、吞咽困难或吞咽痛等。其症状的轻重与原发病有关,例如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多有进食疼痛、哽噎感,进食刺激性食物可诱发。

3.食管外症候群

继发于胃食管反流的食管源性胸痛,可有咳嗽、气喘、咽喉炎或呼吸困难等,抗反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食管裂孔疝患者,胸痛不典型,当嵌顿时可有呕吐、腹痛自发性食管破裂者,胸痛呈窒息样、濒死样,并可伴有呼吸、脉搏加快和休克


病因

1.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食管源性胸痛最常见的病因,也可见于食管溃疡及其他消化道疾病。

2.食管动力障碍

包括食管体部高幅蠕动性收缩、“胡桃钳”食管、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高压型食管下括约肌以及一些非特异性食管运动异常等。


检查

1.反复发作性胸骨后或胸骨下疼痛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常规心电图、运动实验、心肌标志物、冠脉造影等。如无阳性发现,应考虑是否有食管因素存在。食管钡剂造影亦是常规的初筛检查,可疑者可行内镜检查以确定食管有否食管炎、肿瘤以及裂孔疝等。

2.上述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时,可行24h小时食管pH监测,判断胸痛发作是否与食管酸反流有关。食管测压也可对胸痛发作与食管蠕动异常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

3.Bernstein酸灌注试验如酸灌注试验激发心绞痛样胸痛发作,而盐水灌注不诱发胸痛则为试验阳性,提示为食管源性胸痛。


鉴别

1.心源性胸痛食管源性胸痛的症状酷似“心绞痛”,所以,首先要进行有关心血管方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及其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经上述检查大部分心源性胸痛可以诊断。但有些患者即使冠脉造影完全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隐匿的心血管因素。如Prinzmetal血管痉挛(Prinzmetalsvasospasm)和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angina)或称X综合征(syndromeX)。

(1)Prinzmetal血管痉挛的特点:胸痛呈非典型性,与体力活动无关,常在早晨起床前发生,心电图示ST段抬高。

(2)X综合征的胸痛是由于心脏微循环扩张能力减低或心脏微循环血流贮备减少所致。确诊上述疾病往往需要进行心导管、腔静脉血流测定及麦角新碱、双嘧达莫(潘生丁)药物诱发试验等侵入性检查。

2.主动脉源性胸痛见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囊状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以40~70岁男性高血压患者居多,胸痛类似心肌梗死疼痛突然发生,剧烈,具有撕裂性,范围广泛。两侧桡动脉搏动有显著差别,两侧上肢血压也有不同。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增宽、假囊造成的双层壁轮廓,B超、CT检查及主动脉造影可以确定诊断。囊状主动脉瘤较少见,病史、X线检查和动脉造影可作出诊断。

3.肺源性胸痛见于肺栓塞和气胸。肺栓塞多发生于40岁以上长期卧床患者,发病早期可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及心电图改变。胸膜摩擦音或X线检查发现肺部浸润或少量胸腔积液有助于诊断。自发性气胸可引起剧烈的刀割样胸痛,同时伴有胸骨后压迫感或胸内紧缩感,突发呼吸困难为其特征,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4.胆道疾病急性胆道疾病可引起心肌梗死样胸痛,慢性胆囊炎引起反复发作的前胸下部和上腹部的轻微疼痛,有时疼痛性质和部位类似心绞痛,B超、CT检查及胆道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5.带状疱疹可引起剧烈胸痛,但部位与肋间神经分布一致,体检时可发现疱疹或水疱。

6.下颈部椎间盘脱出本病常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胸痛,疼痛与某种动作和姿势有关,如弯腰、转身或蹲的时间过长等,咳嗽、喷嚏、深呼吸或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疼痛于卧位休息几小时后发生,往往使患者从睡眠中惊醒。病史、X线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


并发症

目前暂无关于此病的并发症报道!

治疗

食管源性胸痛的治疗首先应缓解症状,消除患者对“心脏病”的恐惧心理,同时积极地针对不同的食管疾病进行病因学治疗,治疗措施如下。

1.胃食管反流及LES低压或功能不全性胸痛的治疗以预防反流、减少胃酸分泌和促进胃酸清除为原则。药物治疗包括:

(1)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均能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少酸性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肌肉及神经的刺激和损害,以缓解疼痛

(2)促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多巴胺受体(中枢及外周)阻断剂,多潘立酮为多巴胺外周阻滞药,均能提高LES压力,而对食管运动无大的影响,可减少酸性胃内容物的反流及减少对食管的刺激。西沙比利(cisapride)为非抗多巴胺受体的药物,作用广泛,有促进全消化道运动作用,可增加LES压力和食管下端的蠕动,促进食管对酸性胃内容物的清除,缩短食管与酸性反流物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少食管的损害,以缓解疼痛。对反流较严重且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等。

2.食管运动障碍性胸痛的治疗以减少异常蠕动的发生,缓解痉挛为原则。

(1)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旨在降低LES压力,并使之吞咽后松弛和恢复食管正常蠕动,缓解疼痛。钙离子拮抗药(硝苯地平和硫氮酮)、平滑肌松弛剂(肼屈嗪等),均可缓解症状。严重吞咽困难伴胸痛者可用气囊或金属及塑料扩张器行扩张治疗,无效者可行食管括约肌切开术。

(2)食管蠕动失调和高张性食管性胸痛的治疗: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高压性LES和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等的症状,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类(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梨酯)、抗胆碱能药(盐酸双环维林等)、钙离子拮抗药(硝苯地平、硫氮酮等)、平滑肌松弛剂(肼屈嗪等)。此类患者一般不用器械扩张或行手术治疗。

(3)易激食管性胸痛的治疗:可进行心理暗示治疗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同时,可给予镇静或安眠类药物如地西泮(安定)、曲唑酮(氯哌三唑酮)和多塞平(多虑平)等治疗。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一旦发病,应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疾病

高血压 心肌梗死 反流性食管炎 腹痛 哮喘 咳嗽 肺栓塞 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胸腔积液 带状疱疹 疼痛 非典 休克 变异型心绞痛 X综合征 慢性胆囊炎 弥漫性食管痉挛 贲门失弛缓症 自发性气胸 食管裂孔疝 吞咽困难 自发性食管破裂 胡桃夹食管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