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横纹肌瘤

心脏横纹肌瘤
心脏横纹肌瘤(rhabdomyoma of heart)为仅次于黏液瘤的第2...

别名:心脏错构瘤,组织细胞样心肌病

就诊科室:肿瘤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医生指导:心脏横纹肌瘤常见问题 >>

介绍

心脏横纹肌瘤(rhabdomyomaofheart)为仅次于黏液瘤的第2位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也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多见。

最新文章

心脏横纹肌瘤是什么?

心脏横纹肌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脏横纹肌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心脏横纹肌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心脏横纹肌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心脏横纹肌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心脏横纹肌瘤应该如何预防?

心脏横纹肌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更多文章>>

症状

心脏横纹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大小,数目及部位,最初的常见征象是心脏杂音,易产生血流梗阻和心律失常,小的肿瘤一般无症状,较大的肿瘤可阻塞心腔或瓣膜导致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损害,三尖瓣的梗阻可产生卵圆孔的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现象;累及传导系统可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药物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

具体表现有心律失常(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扩大,瓣膜关闭不全(可酷似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闭锁),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下狭窄,心包积液,甚至猝死,非特异性的表现包括心脏增大,左室或右室衰竭以及双室衰竭,S3和S4奔马律,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有时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发生动脉栓塞引起突然死亡。

在胎儿期如发生水肿或心律失常可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立诊断,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如发生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应高度怀疑这一疾病并通过超声,磁共振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等非侵入性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对于存在梗阻或心律失常病儿,行心导管检查能获得有关血流动力学或电生理资料。


病因

心脏横纹肌瘤被认为是错构瘤而非真正的肿瘤,可能由胎儿心脏成肌细胞衍化而来。是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


检查

主要心脏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

心脏超声心动图:横纹肌瘤本质上是心肌内固体肿瘤,侵及心肌的许多区域,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虽然尺寸不同但表现出回声光团的同一性。大的横纹肌瘤可导致左右心腔的流入道或流出道的梗阻,但未见心包渗出的报道。


鉴别

心脏黏液瘤、心肌纤维瘤、心脏血管瘤等疾病鉴别。

1.心脏黏液瘤为心脏原发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80%发生于左心房,亦可见右心房、左心室等处。女性发病略多,瘤体多呈单个,息肉状、球状或分叶状。软而脆,表面光滑,大小从樱桃至蜜桃不等。时有长短不一的瘤蒂,蒂长者有活动度,可阻塞血流引起症状。表面部分大小不等的碎片容易脱落而引起栓塞。二维B超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除对肿物的形态特征作出判断外,对于黏液瘤的组织学特性也常能作出初步判断。

2.心肌纤维瘤多在室间隔或心室壁呈单个发生。瘤体坚硬呈非包被团块,一般直径3~7cm。多数纤维瘤侵犯传导组织,患者多突然死于心律失常。患者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精神发育不全、惊厥、语言缺陷),可资鉴别。

3.心脏血管瘤为罕见心脏肿瘤,表现为心脏结构受压或流出道阻塞所致症状。CT增强扫描或MRI可确定这种高度血管化肿瘤的诊断。


并发症

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易产生血流梗阻和心律失常,可阻塞心腔或瓣膜导致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损害,出现发绀现象;累及传导系统可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药物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扩大,瓣膜关闭不全(可酷似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闭锁),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下狭窄,心包积液,甚至猝死,有时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发生动脉栓塞引起突然死亡。

治疗

存在明显症状的腔内型横纹肌瘤具有手术指征。对于婴儿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者不主张手术治疗。存在结节性硬化和严重精神发育迟缓癫痫者不宜手术。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减轻梗阻症状,保护心室及瓣膜功能,防止损伤传导系统。横纹肌瘤虽无包膜,但界线清楚,外科手术可完全切除,只有当肿瘤累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瓣环或传导系统时手术有一定困难。

根据肿瘤的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于右室游离壁病变可做单腔静脉插管,不阻断主动脉进行手术。对于室间隔或左室病变做双腔静脉插管,中度低温阻断主动脉进行手术,也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手术切口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来选择,争取完全切除,但如侵犯其他重要结构或多发性的肿瘤,不能勉强切除,仅需解除梗阻部分即可。切除肿瘤后的组织缺损可用补片进行重建。此外,Dietl报道采用Fontan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右室巨大横纹肌瘤获得成功。

有报道对出生数天的婴儿手术切除心脏横纹肌瘤成功。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手术指征,Fenoglio等把病人分为三个预后组:第1组为死产或出生后24h内死亡,病变以心脏内损害为主,可能死于心脏血流梗阻,占不利于手术者的大多数;第2组为另一种极端情况,患者无归诸于心脏的临床发现,死于非心脏的原因,这些患者常有结节性硬化症,但很少有腔内损害而不需治疗;第3组为肿瘤并不大到致死,但广泛程度足以引起心脏的症状和体征,这类病变有利于诊断发现,病人适合治疗。Foster等推荐手术切除引起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心腔内梗阻病变;但不赞成为纠正低心排出量状态而切除多发性壁内肿瘤,因为肿瘤属于良性,故仅切除心腔内部分而不提倡较为彻底的切除方法,有长期随访支持这种方案的功效。


预防

对心脏横纹肌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减轻梗阻症状,保护心室及瓣膜功能,防止损伤传导系统的损害,部分改善本病的预后。年龄过大则出生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其他畸形儿风险大大增高,孕前不宜饮酒、抽烟、疲劳、用药等,孕期应避免感冒、阳光直射、高温、远离化学有害物等。

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包积液 心内膜炎 主动脉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 癫痫 结节性硬化症 血管瘤 动脉栓塞 纤维瘤 惊厥 性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黏液瘤 原发性心脏肿瘤 精神发育迟缓 水肿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