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dantibody,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
最新文章
症状
1.血栓形成血栓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发生在静脉。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血管或多个血管受累。最常见部位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一条腿水肿和疼痛。此外,脑、肾、视网膜的动静脉,矢状窦和海绵窦均可出现血栓。虽然血栓可发生于各个动、静脉及其分支,但对病人威胁更大的则是动脉血栓。动脉循环阻塞后,可出现缺血性坏死,如心肌梗死、肠梗死等。肾小动脉及更小血管阻塞后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北京儿童医院观察到2例抗磷脂抗体阳性的狼疮患儿因视网膜动脉闭塞而造成视力下降,1例狼疮患者出现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栓塞而致上肢水肿和疼痛。
2.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之一。有人报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中30%抗磷脂抗体阳性,约有5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可能是抗磷脂抗体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激活血小板,使其凝集加速,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3.神经精神系统损伤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tischemicattacks),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舞蹈病和脊髓病变如截瘫等。
4.自发性流产和死胎具有抗磷脂抗体的女性患者常有多次自发性流产或妊娠中末期胎死宫内的病史。病理研究发现,在抗磷脂抗体阳性伴习惯性流产者的胎盘中,有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和阻塞,以致血管蜕膜段脱离胎盘,造成胎盘血液灌注不良。这是导致胎盘和胎儿供血减少引起流产的主要原因。
5.其他表现皮肤网状青斑,溶血性贫血和由于动脉血栓形成而致肢端坏疽,以及静脉血栓可致血栓性静脉炎或肢体慢性溃疡等。此外,还见关于合并心瓣膜损伤和心内膜炎的报道。
抗磷脂综合征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而是一个临床的综合表现。1999年国际上对诊断抗磷脂综合征提出了简化标准:
1.临床标准
(1)血管血栓形成。
(2)在任何组织或器官临床发作一次或多次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形成
妊娠并发症。
(3)一次或多次在妊娠10周时或10周之后发生形态学正常胎儿的不明原因死亡;或一次或多次在妊娠34周之前或34周时发生形态学正常新生儿的不明原因死亡;或在妊娠10周之前发生不明原因连续自发性流产3次以上。
2.实验室标准
(1)抗心磷脂抗体增高。
(2)血中测到中等或高滴度的抗心磷脂抗体IgG或IgM达2次以上,2次检测至少相隔6周。
(3)狼疮抗凝集抗体。
(4)根据血栓和止血协会指南:血中测到狼疮抗凝集抗体达2次以上,2次检测至少相隔6周。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机体遗传基因易感的基础上,外界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由于在抗磷脂抗体阳性的人群中只有部分出现临床表现,故APS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1.有家族聚集倾向,有遗传基因易感性。
2.HLAⅡ类抗原:患者的DR4、DRw53、DR7的出现频率亦较高,文献中患者多为SLE,SLE患者如为DR4、DRw53表型时临床上也往往有本病的表现。
3.免疫球蛋白基因特点及异常:有些研究表明是由于编码Ig可变区基因的胚系基因突变引起。
4.补体C4等位基因缺陷。
检查
1.梅毒血清假阳性试验(BFP-STS)和VDRL试验这两种试验在狼疮或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阳性率为5%~19%。因此对于本病的血栓形成,这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2.狼疮抗凝集物(lupusanticoagulant,LA)LA是一种IgG或IgM类免疫球蛋白,在体外能干扰并延长各种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目前常用的筛选LA的较敏感的方法为白陶土凝集试验(KCT)。LA不单单发生于狼疮,它与血栓形成有关。
3.抗磷脂抗体,抗心脂抗体抗磷脂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抗心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L)是其中的一种。ACL与临床上的一些合并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的疾病有关,而且特异性很强。因此有众多学者常常将上述临床表现合并有这类抗体的抗磷脂综合征,又称为抗心脂综合征。
常规做影像学检查,可选择B超、超声心动图、选择性血管造影、脑CT等检查。
鉴别
须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单从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很难确诊PAPS。一个有中高滴度aCL或LA阳性的患者,并有以下情况应考虑PAPS可能:①无法解释的动脉或静脉血栓;②发生在不常见部位的血栓(如肾或肾上腺);③年轻人发生的血栓;④反复发生的血栓;⑤反复发作的血小板减少;⑥发生在妊娠中晚期的流产。
静脉血栓需与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缺陷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纤溶异常、肾病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白塞病及与口服避孕药相关的血栓等疾病相鉴别。
动脉血栓需与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管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炎、高血压等疾病相鉴别。
需要注意的是aPL的出现并不一定发生血栓,约12%的正常人中可以出现IgG或IgM类aCL抗体阳性。梅毒和AIDS、Lyme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等疾病分别有93%、39%、20%、20%的抗磷脂抗体阳性率。一些药物如酚噻嗪,普鲁卡因胺、氯丙嗪、肼苯达嗪、苯妥英钠、奎宁,普耐洛尔和口服避孕药也可以诱导出aPL;另外,有一些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肾母细胞癌、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等亦可出现aCL或抗体阳性。
并发症
可发生动脉血栓,出现缺血性坏死,如心肌梗死、肠梗死,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统损伤可并发脑缺血、脑血栓、脑出血、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舞蹈病和脊髓病变,如截瘫等;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可发生自发性流产和死胎,肢端坏疽,肢体慢性溃疡,心瓣膜损伤和心内膜炎等。
治疗
目前无满意的治疗方案。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抑制血栓的形成,包括抗血小板、抗凝、促进纤溶等药物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可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
对于已形成血栓者,急性期一般采用溶栓治疗,如使用肝素和华法林(warfarin)。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介入治疗及外科取栓等。
目前,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一般不使用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则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有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应用羟氯喹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对严重的血小板减少,通常采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近年来有人采用静脉注射γ球蛋白治疗血小板减少。对持续高凝患者可考虑使用尿激酶或其他纤溶剂。
预防
本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够清楚,因此无确切预防措施。这样的病症可以适当的才用中药的方法调养,和气血养脾胃注意调整睡眠,合理性的增强体抗力。可以采用六君子,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注意日常的结合维生素食物的保养,积极对病症预防,防止小儿抗磷脂综合征。
相关疾病
高血压 心肌梗死 心内膜炎 癫痫 脑出血 脑血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糖尿病 血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癌 肾功能衰竭 白血病 淋巴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贫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习惯性流产 死胎 截瘫 黑色素瘤 梅毒 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肾病综合征 高脂血症 水肿 网状青斑 白塞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静脉炎 缺血性坏死 胎死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