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窦性心动过速(sinustachycardia)是指窦房结搏动频率增快,是机体正常代偿性反应,常出现在发热、哭闹、运动或情绪紧张时,婴儿每分钟心率在140次以上,1~6岁每分钟120次以上,6岁以上每分钟在100次以上,P波为窦性,为窦性心动过速。
最新文章
症状
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年长儿童心率突然增快可诉心悸,婴幼儿心率增快可出现烦躁不安、拒食等。长期窦性心动过速可使运动耐受性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脏听诊心律齐,心音强弱一致。
病因
在儿童时期,许多原因均可致窦性心动过速,常出现在发热、哭闹、运动或情绪紧张时,若发生在睡眠时,则应详细检查其原因,如贫血、慢性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热、心力衰竭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应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
1.生理性
运动、哭闹、情绪紧张或激动等致交感神经兴奋而使心率增快。
2.病理性
各种感染、发热、贫血、缺氧、脱水、休克,各种心脏病及年长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使心率增快。
3.药物性
应用拟交感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莨菪类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及麻黄碱类药等,心率可不同程度增快。
检查
1.有感染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风湿热时血沉增快,抗“O”增高。
2.心电图:可出现T波与P波重叠或融合,需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逐渐增快,P-P间隔略有不匀齐,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率稍减慢。
3.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鉴别
婴儿在烦躁、哭闹时,窦性心动过速可达每分钟220次,心电图出现T波与P波重叠需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心电图特点和压迫颈动脉窦可使心率减慢,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心电图特点P-P间隔十分匀齐,压迫颈动脉窦则终止发作或无效。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主要鉴别是在:
1.前者有明确原因,后者无直接原因。
2.前者频率易变,且呈渐进性,后者突发突止。
3.前者节律略不齐,而后者则绝对匀齐。
4.前者P波前后形态一致,而后者发作时P小组与发作间期P波有不同,且有时可见房性期前收缩。
并发症
重症可致心力衰竭,可使运动耐受性下降。
治疗
治疗可根据病因治疗或加用镇静药。对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洋地黄类药物可控制心力衰竭而减慢心率,而对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则无效。普萘洛尔(心得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心动过速效果较好。
1.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随原发病的好转而心率渐减慢。
2.洋地黄制剂用于心功能不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
3.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心得安)1mg/(kg・d),分3次;美托洛尔(美多心安)0.5mg/(kg・d),分3次。
4.镇静对于因感染、恐惧致窦性心动过速者,可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镇静治疗,使紧张、恐惧消除,从而减慢心率。
预防
根据病因不同,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预防贫血、脱水等,预防各种心脏病,避免过于恐怖故事和动画、电影等。贫血的发病率极高,最常见的是缺铁贫血,我国7岁以下小儿贫血发生率为40%。只要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调整,贫血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贫血,首先要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婴幼儿需要更多的铁以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平时有意识给宝宝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