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凡位于膈肌以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以上区域中的局限性积脓统称为膈下脓肿(subphrenicabscess)。右肝上后间隙脓肿最为多见,其原因与淋巴流向及呼吸运动影响有关,腹腔此间隙内的腹内压最低。其次为右肝下间隙及右肝上前间隙脓肿,左侧的膈下脓肿相对少见。膈下脓肿为继发性感染,其部位与原发病有关。可发生在1个或2个以上的间隙。临床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而局部症状隐匿是其特点。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须早期手术引流。
最新文章
症状
1.腹膜炎或腹部手术后,病情曾一度好转,数日后又出现驰张热,伴寒战出汗,脉快等感染中毒症状。
2.患侧上腹部持续性钝痛,伴肩部放射痛及呃逆。
3.局部压痛和叩击痛,相应部位肋间皮肤水肿。
病因
膈下腹膜淋巴网丰富,故感染易于引向膈下,膈下脓肿可以因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继发。大部分为腹腔脓性感染的并发症。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的急性炎症,这些常并发右膈下感染。
引起脓肿的病原菌多数来自胃肠道,其中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感染约占40%,链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约占20%。但多数是混合性感染。其脓肿形成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器官来源。
1.左膈下脓肿多因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或分流、断流手术后,脾区渗液、渗血、细菌感染;或者胃癌根治术、胃肠外伤,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腹部肿瘤手术后左膈下间隙积液、积脓;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非手术或手术引流后。
2.右膈下脓肿多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手术后,肝癌、肝脓肿和肝胆外伤手术后,胆道、胆囊手术后,十二指肠、胃手术后污染、感染、脓液、渗液、胆汁、肠液积聚于肝上、肝下间隙,形成包裹性脓肿;也有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或胃肠外伤所引致。
检查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
2.细菌学培养
(1)血培养: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抽血做细菌学培养,少数可有阳性。
(2)脓液培养:行诊断性穿刺时,若抽出液为脓液,应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3.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老年人持续发烧血红蛋白可有轻度降低。
1.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①胸腹部透视和摄片:可见患侧膈肌抬高,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患侧肋膈角模糊不清或有明显胸腔积液;膈下有气液面。
②钡餐检查:左侧膈下脓肿可见胃受压移位。
(2)B型超声:患侧膈下有液平段,有助于脓肿确诊、准确定位。可在B超引导下行诊断性穿刺。吸出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CT扫描:能确定脓肿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诊断腹腔脓肿的正确率达90%,特别适用于肥胖、肠胀气和腹腔放置引流管等不适于超声检查者。
鉴别
膈下脓肿的诊断一般比较困难,因为本病是继发感染,常被原发病灶之症状所掩盖,故应与原发病灶相鉴别,如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的急性炎症等。
1.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因此对每一具体病例都应认真对待,详尽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这样才能准确诊断,早期手术,防止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2.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类型,发生于十二指肠,即连接胃的头十余厘米小肠肠段。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层和肌层的缺损。
并发症
1.胸腔感染膈下感染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或经淋巴途径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亦可穿入胸腔引起脓胸。
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存有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之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两层胸膜间的宽度约为10~20μm,内含浆液,约为每公斤体重0.1~0.2ml,通常无色,透明,起润滑胸膜作用,它的渗出和再吸收处于平衡状态,任何因素造成其渗出增加和(或)再吸收减少,即出现胸膜腔内液体积聚,形成胸腔积液。
2.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瘘因脓肿可腐蚀消化道管壁而引起消化道反复出血、肠瘘或胃瘘。
①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②肠瘘(fistulaofintestine)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3.贫血。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治疗
过去,膈下脓肿基本上采用手术引流。近年多采用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均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输血、营养支持和抗生素的应用等。
1.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该手术创伤小,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一般不会污染腹腔,引流效果较好。
(1)适应证:与体壁贴近的、局限的单房脓肿。穿刺插管须由外科医师和超声医师或放射科医师配合进行,如穿刺失败或发生并发症,便于及时手术治疗。
(2)操作方法:根据超声检查或CT所显示的脓肿位置,确定穿刺的部位、方向和深度。这个部位应是脓肿距腹壁最近处,其间无内脏。选定部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少许。由超声导引,将20号四氟乙烯套管针向脓肿刺入,拔出针芯,抽出脓液约5~10ml送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从套管插入细的血管造影导针直达脓腔后,即将套管拔出,再用血管扩张器经此导针扩张针道,然后放入一较粗的多孔导管,拔出导针,吸尽脓液,固定导管。导管可接床边重力引流瓶,也可用无菌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定期冲洗。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显示脓腔明显缩小甚至消失,脓液减少至每天10ml以内后,即可拔管。吸尽脓液后,也可不留置导管。因有的病人经一次抽脓后,临床症状即可消失,残留的少量脓液可慢慢被吸收,脓腔也随之消失。
经过此种方法治疗,约有80%的膈下脓肿可以治愈。如引流不畅,脓腔缩小不多,体温不退或退后复升,应手术引流。
2.切开引流术脓腔较大或穿刺引流无效者,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术前应常规进行B超检查,或通过CT来确定脓肿的位置。根据脓肿所在的位置来选择适当的切口。原则上切口愈接近脓肿引流愈好。
(1)手术路径:
①经前腹壁途径:右或左侧肋缘下切口,进腹。是常用的手术切口,右侧膈下脓肿,常用右侧肋缘下切口。
②经后腰部切口:适合于左膈下位置靠后的脓肿。
(2)操作方法: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切开腹壁各层至腹膜,穿刺确定脓肿的部位,在吸出脓的部位进入脓腔,可用手指或钝器插入,吸净脓液后,用低压灌洗,放置多孔引流管或双套管并用负压吸引。术后换药并冲洗。
(3)注意问题:
①脓肿周围一般都有粘连,分离时切忌分破粘连,以免脓液流入腹腔造成扩散。
②切开脓肿壁时勿损伤腹内器官。
③膈下脓肿多数偏后方,前腹壁路径虽较安全,但易引流不畅,加用负压袋吸引可弥补其不足。
3.抗生素治疗引流前即应开始。
(1)用药原则:早期治疗可根据经验用药,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抗厌氧菌与抗需氧菌抗生素联合用药;经静脉途径给药,至病人体温及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时为止。
(2)常用抗生素:氨基苷类对脓肿中最常见的肠杆菌高度有效;氨曲南(aztreonam)、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imipenem)、α-羧基噻吩青霉素、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及喹诺酮类,或第2、3代头孢菌素,均可覆盖革兰阴性杆菌;抗厌氧菌常用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两者效用相似,但前者价廉,国内应用更广泛;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α-羧基噻吩青霉素等兼有抗需氧与抗厌氧菌的作用,有时可单独使用。对于少数有肠球菌存在证据者,常规加用氨苄西林。
预防
膈下脓肿即或治疗得法,至今仍约有5%的病死率,故应注意预防。
1.腹膜炎病人宜采取半坐位,避免腹腔内渗出液上流。
2.术后选用有效抗生素。
3.腹部手术关腹前,应充分吸净腹腔渗出液、脓液及生理盐水冲洗液。
4.腹腔内如遗有创面或疑有吻合口漏时,应放置引流管,麻醉恢复后尽早取半坐位。
相关疾病
胰腺炎 胃癌 十二指肠溃疡 肝癌 咳嗽 胸膜炎 贫血 发烧 中毒 胸腔积液 脓胸 门静脉高压症 肝脓肿 肠瘘 肠肿瘤 腹腔脓肿 疼痛 麻醉 呃逆 急性腹膜炎 急性阑尾炎 水肿 积聚 葡萄球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