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的病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6-12 11:14:57
分享放射性的肠炎是一种肠道并发症,根据它的发病缓急可以划分为急性放射性肠炎和慢性放射性肠炎。这种疾病在早期会引起肠胃的纤维化,还很有可能在腹腔内形成脓肿,它的发病原因与接受放射性光线治疗疾病有很大关系,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它的病因。
病因学
发生的原因
照射剂量、时间
[1]:以盆腔区放疗为例,如4-4.5周照射量低于4200-4500rads时,发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剂量,发病率迅速增加。一般估计,在5周内照射量超过5000rads时,发病率约为8℅。
肠道的不同部位对照射的敏感性不同
其耐受性:直肠>小肠、结肠>胃;
肠道的不同部位活动度
有无腹腔盆腔炎症性病变或手术史以及有无血管性病变:由于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比较固定,较易受照射的损害。炎症或术后粘连使肠半固定,限制了肠段的活动,使该肠段单位面积的照射量增加,发病率增高。子宫切除后,直肠所受的照射量高于未切除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患者原先已有血管病变,照射后更易引起胃肠道损害。
个体差异耐受性不同
对大部分患者来说,照射的耐受性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对放疗方案的设计应谨慎,且在放疗过程中应注意密切随访。
1、肠上皮细胞增生受抑制:肠粘膜上皮细胞对放射线最为敏感。以氚标记的胸腺嘧啶作细胞更新观察,发现肠粘膜的更新是通过位于肠腺隐窝部的未分化细胞增殖而完成的。这些细胞在分化后失去分裂的能力并逐步移向肠粘膜表面。放射线抑制这些细胞的增殖,使肠粘膜发生特征性的急性病变。如果放射剂量不过量,在停止放射治疗后1~2周粘膜损伤便可恢复。最近研究发现,多次照射的效果取决于照射时隐窝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对放射线最敏感,而在晚期合成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耐受力,由于在任何特定时间所有增殖的隐窝细胞仅有一部分处于细胞增殖周期的某一时相,因此单次大剂量照射仅使一部分细胞死亡,而在数天后细胞有丝分裂又恢复正常。
2、肠粘膜下小动脉受后:小动脉的内皮细胞以放射线很敏感。大剂量放射治疗使细胞肿胀、增生、纤维样变性,引起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静脉内膜炎,因此产生肠壁缺血和粘膜糜烂、溃疡。肠道内的细菌侵入使病损进一步发展。
3、肠壁组织受损:肠壁组织经广泛持续照射后引起水肿,肠壁各层均有纤维母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呈透明样变化,最后导致纤维化、肠管狭窄、粘膜面扭曲和断理解,因此放射线产生的肠道改变可从可逆性粘膜结构改变直至慢性纤维增厚,伴有溃疡的肠管,甚至引起肠梗阻。
放射性肠炎的诊断一般很简单而且准确率很高,放射性肠炎在早期时一般没有什么很明显的症状,但是要是我们进行定期的体检,发现它的存在还是很容易的,更有一些严重的患者会直接形成阴道瘘,这就需要患者们再进行引道检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