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疽

胆汁淤积性黄疽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谓胆汁淤积...

就诊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胆汁淤积性黄疽常见问题 >>

介绍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胆汁淤积而使血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谓胆汁淤积系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肝细胞排泄胆汁功能障碍、胆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内、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的减慢或停滞。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结合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最新文章

胆汁淤积性黄疽是什么?

胆汁淤积性黄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汁淤积性黄疽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胆汁淤积性黄疽应该做哪些检查?

胆汁淤积性黄疽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胆汁淤积性黄疽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胆汁淤积性黄疽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胆汁淤积性黄疽应该如何预防?

更多文章>>

症状

随病因、阻塞部位与性质不同而异。

1.原发疾病的表现

胆囊炎、胆石症常伴胆绞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化脓性胆管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腹痛,迅速出现休克;恶性疾病多有上腹隐痛,进行性消瘦,肝大和黄疸;无痛性黄疸常为胰头癌的表现。

2.阻塞性黄疸的表现

肤色呈现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甚至黑色。患者皮肤瘙痒显著,常出现在黄疸之前。间歇性黄疸是胆石症的表现;持续性黄疸,且逐渐加重,程度较深,常见恶性肿瘤所致。而壶腹周围癌黄疸较早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但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坏死,胆管再通而黄疸暂时消退或减轻,但以后重新加深,呈现波动性黄疸;因胆盐入肠道受阻,肠道常缺乏胆汁酸易导致腹胀、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维生素K缺乏时,因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Ⅱ、Ⅷ、Ⅸ和X而发生出血倾向;因胆道部分或完全阻塞,粪中缺少胆红素或尿胆原,不能将粪便染黄,故粪便呈灰白色(白陶土色)。无论肝内或肝外阻塞均伴有淤胆性肝大,当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下时常伴有胆囊肿大,可无压痛。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肿瘤、结石、炎症,其次为良性狭窄或梗阻和寄生虫等。

根据引起淤胆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外阻塞、肝内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3种。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常缓慢升高可达400500μmol/L结合胆红素常占总胆红素50以上。血清胆红素500μmol/L提示可能伴发肾功能减退。

2、血清酶学

ALP正常成人血ALP主要来自肝、骨骼和肠。胆汁淤积早期即可升高常超过正常上限4倍以上。一般而言如血清ALP持续低值胆淤可能性较小。某些肝脏占位病变血ALP也可显著增高。

γ-谷胺酰转肽酶GGT来源于胆管细胞胆淤时常明显升高可能与胆小管增生有关。一些无胆小管增生的肝细胞性胆淤如良性复发性胆淤、妊娠期胆淤或雌激素诱发的胆淤血清GGT常处于正常水平。

5ˊ-核苷酸酶5ˊ-NT为肝特异性有时可用于判断ALP来源。

丙氨酸氨基转移ALT常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波、ERCP可作肝内外梗阻的鉴别诊断。


鉴别

1.溶血性黄疸

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2.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非结合(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3.阻塞性黄疸

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胆石症、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并发症

容易并发胆结石,皮肤瘙痒,胆囊炎等不变,由于胆汁淤积不断增加、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而形成结石;同时,长期胆汁淤积导致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而导致胆囊炎;胆汁淤积,流向小肠的胆汁会减少,从而使胆盐在血液中增多,导致皮肤瘙痒的并发症。

治疗

1.感染所致淤积性黄疸

抗感染治疗,去除病菌,清除内毒素血症是最重要的措施,也可考虑在抗感染的基础上慎用糖类皮质激素。另外,熊去氧胆酸、S-腺苷甲硫氨酸亦可使用。

2.药物所致淤积性黄疸

首先是立即停药,黄疸一般在停药后数周内清退,但有少数慢性病例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黄疸才能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3.酒精所致淤积性黄疸

需戒酒和一般护肝治疗。

4.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治疗一般可用抗组胺类药物,也可使用胆汁酸结合树脂和消胆胺,糖类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疗效均难以肯定。

5.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所致的淤胆

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胆管病(AI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3种疾病,治疗上应分别处理。

(1)PBC和AIC一般控制瘙痒和脂肪性腹泻,淤胆者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及钙剂,主要使用糖类皮质素效果较好,有减轻瘙痒、降黄、降酶(ALT、AKP)作用。

(2)PSC的治疗糖类皮质素和青霉素胺效果不明显,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人工支架肝移植。

6.妊娠所致胆汁淤积

国内较多使用茵枝黄、强力宁、甘利欣及思美泰,但疗效不大理想。

预防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疽是由感染、药物中毒、免疫损伤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因此应从这些原因着手预防此病。


相关疾病

腹泻 早产 产后出血 分娩 新生儿窒息 皮肤瘙痒 黄疸 酒精中毒 腹胀 胎儿宫内窘迫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