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检测,约60%的人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最新文章
症状
主要症状为心悸、心脏“停跳”感,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脉搏有间歇等。也有无症状者。可能因期前收缩持续时间较久,患者已适应。此外,期前收缩的症状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少患者的很多症状是由于对期前收缩不正确的理解和恐惧、焦虑等情绪所致。
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任何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发生,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尤其是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药物及电解质
洋地黄、普鲁卡因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锑剂及各种麻醉剂等的应用均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在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时,如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酸碱中毒等亦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
3.神经异常状态
性期前收缩的出现可无明显诱因,但与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过多饮酒、吸烟,喝浓茶、喝咖啡、便秘、腹胀、消化不良、失眠、体位突然改变等因素有关。此原因所致的房性期前收缩在睡眠前或静止时较易出现,在运动后或心率增快后减少或消失。还可因心脏的直接机械性刺激(如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等)引起房性期前收缩。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疾病等。
5.正常健康心脏
房性期前收缩在各年龄组正常人群中均可发生,儿童少见。中老年人较多见。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引起,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亢进均能引起期前收缩。
检查
典型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
1.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波称为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
2.发生很早的房性其前收缩的P波可重叠于前面的T波之上,且不能下传心室,故无QRS波发生,易误认为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
3.应仔细检查T波形态是否异常加以识别。房屋性期前收缩使窦房结提前发生除极,因而包括其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4.若房性期前收缩发生较晚,或窦房结周围组织的不应期长,窦房结的节律未被扰乱,期前收缩前后PP间期恰为窦性者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5.房性期前收缩发生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居多。房性期前收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有时亦可出现宽阔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鉴别
1.房性期前收缩与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鉴别前者的P′波直立,后者的P′波呈逆行性。心房下部的房性期前收缩P′波可为逆行性,但P′-R间期≥0.12s。而交接区性期前收缩P′-R间期
并发症
频发和持久的房性期前收缩,特别是多源性或成对房性期前收缩的配对指数
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当明显症状或因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给予治疗。吸烟、饮酒与咖啡因可诱发分性期前收缩,应劝导患者戒除或减量。治疗药物包括镇静药、β受体阻滞剂等,亦可选用洋地黄或钙通道阻滞剂。
预防
对房性期前收缩的出现首先要判定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
1.如果为生理性的情况,可消除各种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吸烟、饮酒、过度疲劳、焦虑、消化不良等。应避免过量服用咖啡或浓茶等。必要时可服用适量的镇静药。
2.如为病理的情况,特别是有器质性病变,如甲亢、肺部疾病缺氧所致的房性期前收缩、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治疗应同时针对心脏病本身,如冠心病应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风湿活动者抗风湿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等,当心脏情况好转或痊愈后房性期前收缩常可减少或消失。
相关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肌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肌炎 风湿性心脏病 室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低血压 心房扑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早搏 窦性停搏 窦性心动过缓 失眠 消化不良 便秘 糖尿病 甲亢 肾上腺疾病 哮喘 肺心病 肺水肿 肾功能衰竭 中毒 肺部疾病 性病 麻醉 休克 窦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急性心肌梗死 腹胀 慢性支气管炎 室性期前收缩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