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

就诊科室:中医科 中医消化科 内科 消化内科 

医生指导:慢性腹泻常见问题 >>

介绍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或不成形,有时伴黏液、脓血。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粪隐血、原虫、虫卵、脂肪滴;血沉、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水电解质);胃肠道激素测定等。

最新文章

慢性腹泻可以喝鸡汤吗 这些汤适合...

慢性腹泻的严重危害有哪些?

慢性腹泻可以用哪些药治疗 慢性腹...

慢性腹泻出血用什么药控制治疗

慢性腹泻吃什么药物

慢性腹泻会致癌吗 慢性腹泻癌变几...

葛根粉能治慢性腹泻吗 教你几招巧...

慢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慢性腹泻与这...

肠炎慢性腹泻吃什么药 吃三种药可...

宝宝慢性腹泻的治疗法有哪些 盘点...

更多文章>>

症状

(1)对腹泻者应注意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资料:如乳糖酶缺乏和先天性腹泻、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儿童;功能性腹泻、溃疡型肠结核、炎症性肠病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男性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于女性;血吸虫病见于流行区农民和渔民等。此外应注意询间接触史、服药史、饮食习惯、旅行情况、腹部手术和放射治疗史等。

(2)起病与病程:起病急骤伴有发热,腹泻频繁者应考虑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引起的腹泻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且常呈间歇性发作;结肠癌引起腹泻很少超过2年;功能性腹泻一般不在夜间发作,在禁食情况下仍有腹泻,提示为分泌性腹泻;禁食后腹泻停止者为吸收障碍性腹泻。

(3)粪便性状:水样便见于各种分秘性腹泻,如大便量大于每日5L,则应考虑霍乱或内分泌肿瘤等引起的分泌性腹泻。蛋花汤样大便见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伪膜性肠炎。脓血便见于渗出性腹泻,如脓血仅附着于粪便表面,则提示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洗肉水样大便见于某些急性出血性肠炎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果酱样大便见于阿米巴痢疾或升结肠癌。酸臭的糊状便见于糖吸收不良,有油滴的糊状便见于脂肪吸收不良,恶臭大便见于蛋白质消化不良

(4)注意腹泻的伴随症状或疾病:①胃肠症状。伴有腹痛多见于炎症性肠病,脐周或右下腹痛提示小肠性腹泻,左下腹或中下腹痛提示结肠性腹泻;②周身症状。是否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或亢进、营养不良和消瘦、失水、休克、症状性贫血、出血倾向等;③胃肠外症状。闭经、多饮多尿、多汗、手震颤、关节炎、皮肤病变、出血倾向、眼部症状、麻木、肢体运动障碍等。

病因

慢性腹泻可能有七个方面的原因:.肠道感染性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胰原性慢性腹泻、慢性工业中毒及其他中毒、免疫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肿瘤引起、药原性腹泻。小肠或结肠的吸收减少或分泌增加,粪便中水分稍有增加,也会产生腹泄。

慢性腹泻病因详细解析

【病因机制】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肠道感染性疾病

下列病原体常引起慢性蝮泻: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痢疾;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部分患者感染性腹泻后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①热带性口炎性腹泻;②成人乳糜泻。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消化不良:a.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b.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c.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多(盲袢综合征)等。

②小肠吸收面减少:a.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b.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③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4.胰原性慢性腹泻

5.肝、胆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尿毒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三)慢性中毒

主要包括慢性金属中毒、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药物中毒、慢性工业中毒及其他中毒。

(四)免疫性疾病

主要包括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自身免疫性肝炎、桥本甲状腺炎、免疫球蛋白A重链病、皮肌炎等。

(五)功能性疾病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六)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胃泌素瘤、类癌、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七).药原性腹泻

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乳梨醇等。

发病机制:

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十二指肠,其中2L来自饮食,7L来自分泌的消化液(涎液1.5L.胃液2.5L,胰液1.5L,胆汁0.5L.十二指肠液1.5L)。小肠吸收了90%的水分,仅有1.5L左右排至结肠,结肠又吸收了其中90%的水分,最终仅有100-200ml水分随粪排出。如果小肠或结肠的吸收减少或分泌增加,粪便中水分稍有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一)渗透性腹泻或吸收不良性腹泻

正常人食糜经过十二指肠进入空肠后,其分解产物已被胃液、胰液、胆汁及十二指肠液稀释,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电解质含量与血浆相似。如果摄入不吸收的Mg2+或聚乙二醇溶液,或摄入乳果糖,或乳糖酶缺乏症者摄入乳糖等不能消化吸收的糖类,或消化不良,不能吸收的溶液增加了肠腔内液体的渗透压,这样血浆和肠腔内容物之间的渗透压差增大,血浆中的水分很快透过肠黏膜进入肠腔,直到肠内容物被稀释成等渗为止。各种原因的消化不良(不消化)或吸收不良亦可导致肠内容物增多。

(二)分泌性腹泻

肠道分泌主要由黏膜隐窝细胞完成,吸收则靠肠绒毛腔面上皮细胞的作用,当分泌量超过吸收能力时可致腹泻。刺激肠黏膜分泌的因子可分为四类:①细菌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毒素;②神经体掖因子,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清素、降钙素等;③免疫炎性递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剂,如胆盐和长链脂肪酸,通过刺激阴离子分泌和增加黏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各种通便药,如蓖麻油、酚酞、双醋酚汀、芦荟、番泻叶等也属于此类。

肠道分泌电解质和水分的机制相当复杂。近年发现,肠黏膜隐窝细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钙离子等的增加是诱导黏膜分泌的重要环节。以霍乱弧菌的毒素和VIP为例,都是先与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系统。致cAMP浓度增高,引起大量肠液分泌。难辨梭状杆菌是通过钙离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三)吸收功能障碍性腹泻

由于食糜与吸收面接触障碍所致;如肠切除,肠改道术后及盲袢综合征等,常伴有细菌增殖、吸收不良及腹泻。肠黏膜正常,但因某种因素(如胰液减少)引起食物的消化不良。肠黏膜病变或因某些疾病(如小儿乳糜泻、成人热带及非热带脂肪泻等)使小肠绒毛减少或变形。又如肠黏膜正常,但由于肠系膜血管或淋巴管因淋巴瘤或炎症而发生梗阻。

(四)运动功能紊乱性腹泻

肠运动过快,食糜在肠管内停留时间缩短,投有充分吸收,可致腹泻。常见情况有:①肠道感染,炎症刺激肠管蠕动增强;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结肠痉挛、蠕动增加(肠易激综合征);③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致之腹泻亦属于这种情况。

检查

由于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为了解其原因应当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查体,做一些必要的化验或特殊检查,如纤维结肠镜、X线钡餐透视、钡灌肠、CT、B超等,以便做好鉴别,做出正确诊断,进行合理的治疗。

1.体征

(1)腹部:胀气、腹块、压痛、肠鸣音、蠕动波、肛门指检。

(2)全身症状:体温、脱水、营养状况、贫血、恶液质、淋巴肿大等。

(3)皮肤:黄疸、潮红、结节性红斑、出血倾向、色素沉着、毛细血管等。

(4)五官:虹膜炎、突眼、口炎。

(5)心脏:三尖瓣、肺动脉瓣病变。

(6)神经肌肉骨骼:震颤、周围性神经病、步态、关节炎。

2.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可初步确定有否炎症。Wright染色观察白细胞对急性腹泻性质有助,仅毒素作用于黏膜者无白细胞;碘染色查阿米巴包囊,苏丹(sudan)Ⅲ染色可发现90%的脂肪泻。致病菌培养是诊断细菌感染的关键。24h大便重量、大便电解质及渗透压测定有助于分泌性及渗透性腹泻的鉴别。

(2)放射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对胰腺钙化、局限性肠充气有助;钡餐对慢性腹泻有重要提示,而钡灌肠对炎症性肠病有特殊价值。

(3)内镜检查:急性腹泻一周内勿常规做结肠镜检查,慢性结肠性腹泻者应常规做乙状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镜可达回肠末段20~30cm,对回、结肠病变可直接观察及提供活检标本;小肠镜及活检对部分病例也特别重要。如麦胶病时的黏膜萎缩,Whipp-le病时PAS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

(4)有关吸收不良的检查

①粪脂定量测定。患者每日摄入100g脂肪。连续3d,测定粪便脂肪,每日排出量6g以上或脂肪吸收率小于90%时示吸收不良。

②右旋木糖吸收试验。摄入5g木糖,5h小便排出lg以上,或2h血中不少于lmg;低血及尿木糖水平提示肠黏膜病变如麦胶病。

③乳糖耐量试验。给50g乳酸,测定2h血糖浓度,正常人应提高20μg/dl,乳糖酶缺乏者低于此值。

④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口服同位素标记的维生素B12,测定小便排出量,正常人24h为口服量的7%;回肠病变、回肠切除者或小肠细菌增长者下降。

(5)小肠黏膜活检:通过内镜将小肠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亦有经口插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黏膜做病理检查者,以确定诊断。

(6)血清胃肠道激素测定:胃泌素瘤、类癌综合征、胰原性霍乱及甲状腺髓样癌等可致腹泻。为此,可进行血清钙素、降钙素、肠血管活性肽、5-羟色胺及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测定。

(7)其他:根据情况可做糖耐量试验,测定双糖酶、进行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找梨形鞭毛虫等。


鉴别

本病需与营养吸收不良及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相鉴别。
1.营养不良: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状况不佳或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常见三种类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者称为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水肿的称为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2.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

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感染:常见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疖肿、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静脉炎等。各种感染可能成为腹泻的病因,但也有在腹泻之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迁延性腹泻或原有营养不良病儿,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中毒性肝炎:重型腹泻可能出现黄疸,常见于营养不良及重症败血症病儿,预后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其他: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钾、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套叠等,偶可见肠穿孔和腹膜炎。

治疗

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类型腹泻采取相应治疗。

2.对症治疗:尽量避免选择成瘾性药物;且应在明确病因后应用。止泻药:活性炭、氢氧化铝凝胶、可待因等。

3.解痉止痛药:阿托品、山莨菪碱。

中药治疗:

1、寒湿泄泻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疼,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平胃散

2、湿热泄泻

证候: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加减:偏湿重者加苡仁、厚朴;挟食滞者加麦芽、山楂、神曲;如有风热表证,上方加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间,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加新加香濡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食滞胃肠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纳呆。苔垢浊厚腻,脉滑。

4、肝脾不和

证候: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5、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虚泄泻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加减: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15g,诃子肉9g,赤石脂15g益气升阳及止涩之品,桃花以固涩止泻。

7、水饮留肠

证候:形体消瘦,肠鸣漉漉有声,便泻清水,或大便呈泡沫样,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脉象濡滑,舌质淡,苔白滑。

治法:健脾利湿,前后分消。

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加减:若兼有腹中攻痛者,加桂枝汤同用,以合营止痛。

8、瘀阻肠络

证候:泄泻日久,泻后有不尽感,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口干不欲多饮,脉弦小涩。

治法:化瘀通络,合营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加减: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夹有赤白粘冻,加白头翁同用,以清热凉血。

预防

l.用药遵医嘱服药。

2.饮食忌食油腻、油炸、生冷、辛辣、甜腻之品及含碳酸等的产气饮料。烹调方法以蒸、煮,炖为宜。

3.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生活起居起居有节,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防止外感风寒暑湿之邪。脾胃虚寒者,注意腹部保暖。

5.情志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力戒嗔怒。

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呈稀水样时,应及时就医。

相关疾病

肝硬化 消化不良 腹泻 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 糖尿病 尿毒症 胆石 腹部肿块 慢性胰腺炎 消化性溃疡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