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不动杆菌是一类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是条件致病菌,也是人体正常菌丛的组成部分。在医院内,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皮肤是不动杆菌引的寄居所,可能是大多数医院内感染暴发的来源。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和病情轻重不一,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创口感染、败血症等。
最新文章
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和病情轻重不一而症状差异很大。
1.呼吸道感染
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原有肺部疾患,长期卧床不起,接受大量广谱抗菌药物、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等。我国ICU患者呼吸道标本分离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排名第三(11%)表现有发热,多为轻度或中度不规则发热,咳嗽胸痛气急,严重者可有发绀等表现。肺部可有中细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亦可为大叶性或片状浸润阴影,偶有脓肿或渗出性胸膜炎。可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痰培养和气管抽吸物培养有大量细菌生长。
2.败血症
不动杆菌败血症主要发生于医院内感染。在败血症2576株病原菌中,医院内感染的不动杆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仅次于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属,与肺炎杆菌分离率几乎相等,约占8%。而在医院外感染九种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中,不动杆菌的发生率最少。不动杆菌败血症多发生在使用留置的动、静脉导管、导尿管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或患有严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等常与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生。患者有发热毒血症症状、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本病的病死率颇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与该菌耐药和多种细菌合并感染有关。
3.伤口皮肤感染
创口感染占该菌感染总数的17.5%发病率依次为外伤性感染、手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创口感染也可由本菌和其他细菌构成混合感染。如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或化脓性链球菌造成混合感染。静脉导管污染本菌可引起严重的皮肤蜂窝织炎。严重的创口感染常合并败血症。
4.泌尿生殖道感染
该菌在泌尿生殖系统的检出率较高,仅次于呼吸系统。国内有学者报道,该菌属引起的尿道感染占28.6%。原发病有前列腺肥大尿道结石尿道狭窄,诱因多为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等。临床表现为尿道炎、肾盂肾炎、阴道炎等,大多以该菌属单独感染为主,部分可混合其他细菌感染,尚有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
5.脑膜炎
大多发生于颅脑手术后也可为原发性感染,尤其在小儿中。诱发因素有颅脑外科手术、颅咽管瘤穿刺抽吸、腰椎穿刺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等化脓性脑膜炎改变。婴幼儿则有凝视、尖叫、惊厥、眼球震颤、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增宽和四肢肌张力增高。皮肤亦可出现瘀点。
病因
不动杆菌是一类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本菌属的分类经过多次变迁,如醋酸钙微球菌、黏球杆菌、阴道海尔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硝酸盐无色杆菌、多形模仿菌和洛菲莫拉菌等。该菌归属于奈瑟科,仅有一个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分两个亚种,其一是醋酸钙不动杆菌硝酸盐阴性亚种和洛菲亚种;后者旧称为多形模仿菌。两个亚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可氧化分解葡萄糖、木糖乳糖等,产酸不产气,而后者则不分解任何糖类近年来通过DNA杂交技术,将不动杆菌分为19种。其中七个已命名,即醋酸钙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溶血性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和约翰逊不动杆菌、抗射线不动杆菌,以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及洛菲不动杆菌的致病性较强。
检查
1.细菌培养检测
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检测。主要的培养方法有尿液培养、痰液培养、咽部黏液培养等。当尿培养阳性者细菌计数应>10万/ml时刻判定为不动杆菌感染;痰培养阳性者,每个干板的不动杆菌菌落数应在30个以上也是判定的依据。
2.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
3.X线检查
肺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多叶性气管支气管肺炎,偶有脓肿形成及渗出性胸膜炎。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鉴别
不动杆菌感染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本菌与莫拉菌和奈瑟菌在形态上很相似,但也有一定区别,一般奈瑟菌为肾形,相对排列;莫拉菌则为短杆菌,成双排列,两端相连。
莫拉菌是人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致病性较低,通常位于呼吸道。腔隙莫拉菌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慢性鼻窦炎和心内膜炎;非液化莫拉菌可引起内眼炎和化脓性关节炎;奥斯陆莫拉菌和苯丙酮酸莫拉菌在临床标本中很常见,一般对人类无致病性,但也有引起肺炎、结膜炎、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中耳炎和腹膜炎的报道;
并发症
可并发脑室炎、脑脓肿、脑积水、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腹腔脓肿、眼部感染和口腔脓肿。
治疗
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如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越来越强。目前已发现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及氯霉素等有较强的耐药性。
耐药率尚较低的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等。所以临床应用上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还可选用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新一代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利福平)联合应用常用于病情较重者。
根据病菌对药物的敏感结果调整选用方案。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尽早去除诱因,如各种导管,及时停用激素,广谱抗生素等。
2.医院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后均应洗手并用苯扎溴铵等消毒剂泡手。
3.原来感染的人一旦离开,对病室进行认真清洗,消毒,对患者用过的导管,气管插管等应专门清洗,消毒。
相关疾病
心内膜炎 头痛 咳嗽 胸膜炎 肺脓肿 肾盂肾炎 败血症 脑脓肿 骨髓炎 脑积水 颅咽管瘤 烧伤 尿道炎 尿道结石 腹膜炎 腹腔脓肿 阴道炎 惊厥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关节炎 眼球震颤 肺部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休克 支气管肺炎 菌血症 脑室炎 尿道狭窄 早产儿 医院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