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是由牛带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肌肉组织中引起的,是重要的人畜...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传染科 

医生指导:囊尾蚴病常见问题 >>

介绍

囊尾蚴病是由牛带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肌肉组织中引起的,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本病世界性流行,特别是在有吃生牛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中流行。

最新文章

感染囊尾蚴病有哪些症状?

囊尾蚴病应该如何检查诊断?

囊尾蚴病有哪些并发症

囊尾蚴病有哪些预防措施

囊尾蚴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囊尾蚴病应如何治疗与预防

囊尾蚴病有什么病症体征

更多文章>>

症状

包囊发生于皮下组织时主要表现为结节,可有豌豆至粟子或更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弹性,可游动,无自觉症状,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改变。发生于四肢深部组织和肌肉者,可引起该患肢呈象皮样肿大。还可侵犯四肢屈侧、颈部、乳房及阴部。眼、脑及心、肝、肺等内脏均可被累及。
囊尾蚴死后可钙化,通过放射显影术可证实,囊肿触诊有波动,穿刺时抽出透明白色乳状液体。包囊数目不定,可由数个至数百个,经过缓慢,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大加多。部位不定,多见于躯干、上肢,亦可侵犯四肢屈侧、颈部、乳房及阴部。眼、脑及心、肝、肺等内脏均可被累及,引起相应的症状。
本病的确诊主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有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绦虫虫卵或孕节。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是因为猪肉绦虫的幼虫寄居于皮下组织内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人食用未煮熟的囊虫寄生的猪肉或被虫卵污染的生水或食物、蔬菜,在胃肠道内孵化成为六钩蚴,经淋巴或血行播散全身,发育成囊虫,形成本病。包囊发生于皮下组织时主要表现为结节,发生于四肢深部组织和肌肉者,可引起该患肢呈象皮样肿大。

检查

嗜酸性细胞计数往往显著增加;无菌新鲜囊液(1∶1000)2ml皮内注射,数小时后注射部位发生红斑或水疱者为阳性,如结果为阴性,可增加浓度再作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及沉淀反应亦有助于诊断。
组织病理:可见囊壁系由多层结缔组织膜所组成,内层为实质膜,内有澄清液体及幼虫,如虫已死可钙化。

鉴别

1.粉瘤少数孤立,性质柔软,无波动现象,内含固体物质。
2.汗囊瘤成自单层结体组织膜,内含淡黄色液体,系汗液潴留所致,活检易于辨别。
3.神经纤维瘤较柔软,有细茎连于神经,常伴发色素性母斑、局部色素沉着及雀斑等,检查不见包囊及幼虫。

并发症

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部位、感染程度、寄生时间、虫体是否存活等情况的不同以及宿主反应性的差异,临床症状各异,从无症状到突然猝死。脑实质型囊尾蚴病多见于癫痫的出现。脑室型囊尾蚴病多见于脑疝的形成。软脑膜型囊尾蚴病多会引起脑膜炎。脊髓型囊尾蚴病可出现截瘫等。

治疗

(一)治疗

包囊数目少者可行手术摘除,摘除时,包囊应完整不使破裂,或于包囊内注酒精或盐酸依米丁(土根碱)。吡喹酮20mg/㎏,每天3次,共2~3天。

(二)预后

发生于四肢深部组织和肌肉者,可引起该患肢呈象皮样肿大。还可侵犯四肢屈侧、颈部、乳房及阴部。眼、脑及心、肝、肺等内脏均可被累及。

预防

1.不需要在短期内反复用杀虫药物,常见到有患者两个量程间隔只有10~14天,由于虫体死亡后病灶不会马上消失,疗效如何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2.该病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3.到餐馆就餐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地方。

4.有绦虫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因为猪带绦虫病不但关乎自己的健康,还会导致其它人被感染。



相关疾病

癫痫 头痛 痴呆 脑膜炎 共济失调 脑疝 失语症 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 截瘫 失明 网膜炎 瘫痪 猪带绦虫病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