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

乙脑
乙脑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日本...

就诊科室:传染病科 传染科 内科 感染内科 

医生指导:乙脑常见问题 >>

介绍

乙脑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等。严重者发生惊厥昏迷和死亡、部分病例可有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

最新文章

小孩打完乙脑预防针发烧怎么办

宝宝打完乙脑不良反应有哪些

为什么打乙脑会发烧

乙脑传染吗 如何检查乙脑

打乙脑和麻风注意事项 四个事项必...

乙脑麻风发烧持续多久

乙脑的并发症有哪些?

乙脑的诊断标准是怎样的呢

如何正确的诊断乙脑疾病呢?

患上乙脑之后的护理措施是怎样的

更多文章>>

症状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2.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病因

乙脑病毒属披盖病毒科中黄病毒属,为B组虫媒病毒,呈球形,直径30nm,含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RNA基因组编码单个多肽,裂解产生衣壳蛋白(C)、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
乙脑病毒具较强的嗜神经性,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可以生长并复制,适宜在蚊内繁殖的温度为25~30℃。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左右,个别可达40×109/L,这与大多数病毒感染不同,白细胞分类中可见中性粒细胞高达80%以上,并有核左移,2~5天后淋巴细胞可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2.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2)血凝抑制试验
(3)补体结合试验
(4)中和试验
(5)其他血清学方法
(6)乙脑病毒抗原测定
3.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常规检查
(2)乙脑抗原测定
(3)特异性抗体测定
4.病毒分离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疾病的初期取血液及脑脊液分离病毒,其阳性率很低,在病初早期死亡者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出乙脑病毒。
5.血气分析对重症患者可作血气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呼吸功能衰竭及酸碱代谢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国内对部分乙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测定,发现多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其次为呼吸性碱中毒。
6、CT、MRI检查
乙脑的CT、MRI特征性表现为双侧丘脑对称性分布的病变。
7、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液或脑脊液,采用ELISA捕捉法检测是否含有JEV特异性IgM。本法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一般4个小时内即可报告结果,可用于乙脑的快速(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

1.中毒性菌痢因乙脑发生在夏秋季,且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故需与该季节发病较多的中毒性菌痢鉴别,后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于发病24h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甚至呼吸衰竭,此时临床上尚未出现腹泻及脓血便等肠道症状,易与乙脑相混淆,但乙脑患者一般无上述迅猛发生的凶险症状,而中毒性菌痢一般不出现脑膜刺激征,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灌肠,如获得脓血样便可作镜检和细菌培养以确诊,特殊情况下可进行脑脊液检查,中毒性菌痢脑脊液多无变化。
2.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与乙脑相似,但化脓性脑膜炎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多见于冬春季,大多有皮肤黏膜瘀点,脑脊液混浊,其中白细胞增多达数千至数万,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糖量减低,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可获得致病菌,乙脑有时尚需与其他早期化脓性脑膜炎及不彻底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鉴别,需参考发病季节,年龄,原发感染部位,并根据病情发展多次复查脑脊液,进行血及脑脊液培养,并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3.结核性脑膜炎无季节性,多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婴幼儿多无卡介苗接种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脑膜刺激征较显着,而脑症状如意识障碍等较轻,且出现较晚,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减低,蛋白质含量增加,薄膜涂片时常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必要时作X线胸片检查,眼底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以鉴别之。
4.脑型疟疾不规则发热,肝脾多肿大,血中可找到恶性疟原虫,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
5.其他乙脑患者还应与其他发热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管栓塞,脑血管畸形等。

并发症

一、支气管肺炎:多见于重型患者,在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及昏迷患者,易发生肺炎。呼吸道分泌物不能顺利排出时可引起肺不张。
二、口腔感染:不注意口腔卫生及不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可发生口腔溃疡。
三、其他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和肠炎,大肠杆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褥疮: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如不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易在枕骨后及腰骶椎部位发生褥疮。

治疗

病人应住院治疗,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应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治疗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2.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2)惊厥的处理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
(4)循环衰竭的处理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密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

预防

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为止。
2)注意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不不等、呼吸节律失常等征象。
3)消灭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是10岁以下儿童,定期作乙脑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如有瘫痪可能给予按摩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关疾病

癫痫 头痛 结核性脑膜炎 智力障碍 呼吸衰竭 中毒 脑水肿 惊厥 疟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高渗性脱水 昏迷 瘫痪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