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毛周角化病(keratosisfollicularis),又称毛发苔藓或毛发角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主要由于毛周口角化所致,病因尚不明确,多与遗传有关。
最新文章
症状
本病常见于青少年,发生率高达40%~50%,皮损常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皮损为针尖到粟粒大小与毛孔一致的坚硬丘疹,不融合,顶端有淡褐色角质栓,内含卷曲的毛发,剥去角栓后遗留漏斗状小凹陷,但不久又在此凹陷中新生出角栓,丘疹的炎症程度不一,可无红斑或有明显红斑,后者易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皮疹数目较多,分布对称,好发于上臂、股外侧和臀部,部分患者可累及腹部,受累部位有特殊的粗糙感,皮损冬季加重,夏季减轻,一般无自觉症状,亦可伴有轻度瘙痒。
病因
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多数文献认为此病有遗传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但致病基因尚不明确,其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都可以发病,机会均等。除遗传因素外,该病好发于有过敏性或异位性体质者、或营养不良者(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的人)及寻常型鱼鳞病患者中。此外,环境的湿度低、空气干燥,以及焦油、油脂等某些刺激物,也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检查
组织病理:毛囊口张开,有层板样角栓,偶见扭曲或螺旋状毛发,稀疏的毛囊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
鉴别
根据与毛孔一致的角化性丘疹,毛囊口有角栓,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易于诊断本病,但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维生素A缺乏症:四肢伸侧角化性丘疹,似蟾皮或鸡皮样皮疹,稍大,同时伴有夜盲、眼干、角膜软化等。
2、小棘苔藓:毛囊性丘疹顶端有一丝状小棘,拔除小棘可见一凹陷性小窝,丘疹互不融合,群聚成片。
3、瘰疬性苔藓:虽为毛囊性丘疹,但多簇集成圆形、椭圆形或环形,丘疹呈淡黄色或红褐色,无角质栓。分布以躯干为主。常见患有淋巴结核的儿童。组织病理呈结核表现。
4、角化性痤疮:亦为毛囊角化性丘疹,皮疹较大,角化明显。多见于从事机油、焦油、石蜡等职业的工人,好发于指背、手背、前臂等处。
并发症
皮损常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皮损为针尖到粟粒大小与毛孔一致的坚硬丘疹,不融合,顶端有淡褐色角质栓,内含卷曲的毛发,剥去角栓后遗留漏斗状小凹陷,但不久又在此凹陷中新生出角栓,丘疹的炎症程度不一,可无红斑或有明显红斑,后者易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
治疗
该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改善病情。
通常患者可通过加强皮肤护理来减免此病的发生,如温和去角质,洗澡后要涂抹有护肤作用的油脂,以保护皮肤的柔润。在冬季气候干燥时,因皮肤失水较多,容易发生此病。因此,在冬季洗澡不宜过勤,也不宜过多使用碱性强的洗浴用品。在饮食上可摄取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绿色蔬菜、新鲜水果等。另外,涂抹防晒油、口服维生素C也可减少此病的复发。
症状轻者平时可擦含果酸或去角质成分的保湿乳液,较重者使用外用药物涂抹患处,如20%尿素膏、0.1%维甲酸软膏,以减轻皮肤干燥。皮疹泛发严重者可口服维甲酸及维生素A。
激光、磨皮等治疗方法,对该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预防
1、洗澡时患部应涂抹含有去角质成份的肥皂或沐浴乳,并轻轻地用沐浴刷刷洗,以清除毛孔的角栓。
2、症状轻微者,沐浴后应尽快擦上含果酸或是去角质成份的润肤霜或保湿乳液,原则上,每天抹个六、七次不为过。不过选择时要特别注意标示。
3、毛周角化症的症状较明显者,可在沐浴后,使用含尿素加上水杨酸的乳霜,涂擦患部,以丝瓜布每天刷抹5秒,若没有刺激感,可每周增加5秒,至多每天每次不超过20秒。待丘疹不明显时,刷抹次数可降为每周一至二次,并且改用无水杨酸成分的乳霜保湿。
4、尽量不要随意挤压这些丘疹,以免不慎引发毛孔发炎感染。
5、若患处未见改善或产生痒、痛等毛囊发炎的症状时,则应寻求皮肤科医师加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