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中医一般采用外治法。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经递质异常、物理气候因素、营养缺乏以及药物等的作用有关。在治疗上一般选用兰雪芙霖肤脂平,肤脂平是纯天然的中药成分,专门针对脂溢性皮炎以及脂溢性脱发的特效用药,安全,治疗迅速,能够杀菌、祛脂、止痒、祛屑,加入了高效皮肤深层促渗剂使药品的吸收更加彻底。肤脂平采用纯中药治剂,富含高效生物皮肤渗透因子,能将有效成分快速送至皮下,肤脂平有效的杀灭引起脂溢性皮炎的糠秕孢子菌。安全无毒副使用。肤脂平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皮脂腺过度分泌的问题。
最新文章
症状
皮损主要出现在头皮、眉弓、鼻唇沟、面颊、耳后、上胸、肩胛间区、脐周、外阴和腹股沟等部位。初期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之后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界限比较清楚、略带黄色的暗红色斑片,其上覆盖油腻的鳞屑或痂皮。自觉轻度瘙痒。发生在躯干部的皮损常呈环状。皮损多从头皮开始,逐渐往下蔓延,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发展为红皮病。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出生后2~10周,头皮覆盖油腻的黄褐色鳞屑痂,基底潮红。眉弓、鼻唇沟和耳后等部位也可能受累,表现为油腻性细小的鳞屑性红色斑片。常在3周至2个月内逐渐减轻、痊愈。对于持久不愈者,应考虑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
病因
西医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经递质异常、物理气候因素、营养缺乏以及药物等的作用有关。近年来,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得到了重视,认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B族维生素缺乏和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有一定影响。泛发而顽固的脂溢性皮炎可以是HIV感染重要的皮肤症状。
中医病机:
因肌热当风,风邪入侵毛孔,郁久血燥,致肌肤失养而成;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及油腻,湿热内蕴,外受风侵,以致阳明胃经湿热挟风而成。若发生在头部称为白屑风;在面部,则为面游风。
发病机理:
1.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至中等密度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间有少许嗜中性白细胞;浅层血管明显扩张,真皮乳头水肿;轻度灶性海绵水肿(不发展成表皮内水疱);在毛囊口可见鳞屑结痂,其中常可见较多嗜中性白细胞及其碎核。2.亚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表皮呈轻度银屑病样增生,轻度海绵水肿;毛囊口鳞屑结痂(即角化不全及均一、红染的浆液),其中有嗜中性白细胞;由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构成毛囊角栓。3.慢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浅层血管丛的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表皮呈银屑病样增生;毛囊角栓内有角化不全;灶性角化不全,尤见于毛囊口。
检查
1、皮肤病特殊检查:皮损部分主要出现在头皮、眉弓、鼻唇沟、面颊、耳后、上胸、肩胛间区、脐周、外阴和腹股沟等部位。初期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之后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界限比较清楚、略带黄色的暗红色斑片,其上覆盖油腻的鳞屑或痂皮。自觉轻度瘙痒。发生在躯干部的皮损常呈环状。皮损多从头皮开始,逐渐往下蔓延,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发展为红皮病。
2、病理检查。
鉴别
中医诊断标准:
本病辨证主要分清为血燥还是湿热证,由于二者在病因及证候上有所不同,其治则各异,故应对证而治。
1.风热血燥
皮损为黄红色、干燥脱屑性斑疹,在头部有大量灰白色糠秕样鳞屑,头发干枯脱落,舌红苔少,脉弦滑。
2.湿热外溢
皮损为红斑,表面有糜烂、渗液或灰黄色油腻性痂,味腥而粘,多发于腋窝,会阴等处,可伴胸闷,口苦,纳差,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西医诊断标准: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
1.好发于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特别是眼、口鼻周围、颈前、腋下、胸前等处。轻者仅限于头皮,重者可由头皮蔓延至他处。
2.皮损为浅红或浅黄红色斑片状鳞屑损害,范围大小不一,鳞屑如糠状带油性或厚积结成油腻性痂皮。可因奇痒搔抓而继发感染。
3.病程长,头发干枯细软、稀疏脱落。发于皱襞部位者往往有渗出、糜烂或皲裂。
西医诊断依据:临床诊断
1.好发生于成年或新生儿。
2.具有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
3.皮损常自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至皮脂丰富的部位。
4.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5.病程慢性,易反复发生,头部常引起脂溢性脱发
西医鉴别诊断:
1.头面部银屑病
损害分散成片状,界限分明,鳞屑很厚,触之高低不平,头发不脱落,短发聚集而成束状,重者损害可连成大片,扩展至前发际处,侵及前额数厘米。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即将鳞屑刮除,其下为一红色发亮的薄膜)及出血现象(即轻刮薄膜可出现散在小出血点),薄膜现象和出血现象是银屑病损害的重要特征。
2.玫瑰糠疹
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呈椭圆形斑疹,中央略带黄色,边缘微高隆起,呈淡红色,上覆白色糠秕样鳞屑。初起为单个损害,称为母斑;母斑渐大,直径可达2~5cm或更大,有时可有2~3个母斑同时出现,1~2个月后陆续出现较小的红斑,发生于躯干处,皮疹长轴与皮纹一致,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不复发。
3.体癣
损害边缘隆起而狭窄。界限清楚,有中央痊愈向周围扩展的环状损害。瘙痒明显,患者往往有手足甲癣的病史。
4.红斑性天疱疮
主要分布于面、颈、胸背正中部。开始在面部有对称形红斑,上覆鳞屑及结痂,颈后及胸背部红斑基础上有水疱出现,破裂后形成痂皮,尼氏征阳性。
并发症
本病病程长,时轻时重,可继发脂溢性脱发,痤疮及酒渣鼻等病变。
脂溢性皮炎病程长,时轻时重,可继发脂溢性脱发,痤疮及酒渣鼻等病变。
1、脂溢性脱发
其病与遗传,雄性素,皮脂溢出相关。症状为头皮部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有油腻感。为患者头皮脂肪过量溢出,导致头皮油腻潮湿,加上尘埃与皮屑混杂,几天不洗头就很脏,并散发臭味,尤其在气温高时更是如此;有时还伴有头皮搔痒炎症,主要是由于头皮潮湿,细菌繁生感染引起脂溢性皮炎。
2、痤疮
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
3、酒渣鼻
是一种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因素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包括局部血管舒缩神经失调,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使用辛辣食物、饮酒、冷热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内分泌功能障碍等。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免疫因素与本病的关系也开始引起重视。[2
治疗
西医治疗:
患者应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多吃蔬菜。少用肥皂、热水洗头,因洗头过勤会促使皮脂分泌更亢进;少洗则堆积的皮脂产生反压力,从而减少皮脂腺活动,于是分泌减少。另外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如搔抓和篦头等。
一、全身治疗
1.维生素类:维生素B6,每日60mg,分3次口服;维生素B2,每日30mg,分3次口服;或复合维生素B片,每日6片,分3次口服。
2.止痒镇静剂:瘙痒剧烈时可用安定每日7.5mg,分3次口服;扑尔敏,每日12mg,分3次口服。
3.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适用于严重的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强的松10mg,每日3次,四环素或红霉素0.25g,每日4次。
4.抗真菌药:如酮康唑0.2g,每日1次,连用10~15天。
二、局部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溶解皮脂、减少脂溢、抗细菌、抗真菌及止痒。
1.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肤轻松、去炎松尿素软膏等涂患处,每日2~3次。
2.抗生素制剂:1%红霉素酒精及红霉素软膏、1%氯霉素雷琐辛酊等。
3.抗真菌制剂:采乐2%洗剂(含2%酮康唑)及希尔生洗剂(含二硫化硒)。主要用于头部,每周用其洗头2次。2%酮康唑霜,涂患部,每日2~3次。
4.其它:5%硫黄霜,5%水杨酸酒精等,涂搽患部,每日2次。
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方
1.风热血燥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减。白茅根、生石膏、生地各30g,元参、白芍、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g,银花15g,甘草6g,升麻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湿热外溢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清热除湿饮。茯苓20g,白术12g,苍术12g,黄芩10g,茵陈10g,山栀12g,泽泻10g,竹叶10g,灯芯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苍耳子、苦参各30g,白鲜皮15g,明矾9g,水煎外洗。
2.苦参、野菊花、白鲜皮各30g,硫黄15g,水煎外洗。
3.蛇床子、苦参各40g,土槿皮20g,薄荷脑10g,75%酒精1000ml,浸泡7天后,外搽患处。
4.麻黄30g,羌活60g,升麻、防风各12g,当归9g,白及、白檀香各6g,香油310g,黄蜡15g。以上药入香油内浸泡5天。小火熬至药枯。加黄蜡熔化,搅至冷成膏,薄涂患处。
三、专方验方
1.银花30g,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15g,青天葵10g,茵陈18g,栀子、大黄各30g。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剂。
2.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当归、白芍、川芎各10g,生地15g,何首乌12g,生甘草6g。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剂。
3.生地30g,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10g,天花粉、白蒺藜各12g。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剂。
4.威灵仙、苦参、苍术、川芎各6g,当归、赤茯苓、大胡麻、何首乌各10g,茺蔚子12g。杭菊花、山楂、虎杖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5.生地30g。玄参、生山楂、侧柏叶、土大黄、车前草、虎杖各10g,麦冬、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6.黄芪20g,白术、防风各15g,黄芩、僵蚕、蝉衣各10g,当归、川芎、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7.山楂60~120g,陈皮30g,水煎,连渣及汤同食;或加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
8.马齿苋30g,萝卜缨30g,苍术15g。水煎服每日1剂。
中药治疗:
龙胆泻肝丸,每服6g,每日2次。祛风换肌丸,每服6g,每日3次。健脾丸,每服9g,每日2~3次。六味地黄丸,每服6~9g,每日2~3次。防风通圣丸,每服6g,每日2次。
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脂溢性皮炎好发部位多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结合背部挑刺穴位,选用风池、风府、承山以及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点刺不留针。
2.穴位注射:以5%当归注射液,取耳部穴位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皮质下四穴,每次各选2个穴位,每穴位注入当归注射液0.1~0.2ml,隔日注射1次,10~20次为1疗程。
龙胆泻肝丸,每服6g,每日2次。祛风换肌丸,每服6g,每日3次。健脾丸,每服9g,每日2~3次。六味地黄丸,每服6~9g,每日2~3次。防风通圣丸,每服6g,每日2次。
预防
勤洗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以减少微生物寄生,皮肤油脂较多者,应每天2-3次用温水,硫磺皂洗脸,少用或不用化妆品,饮食方面应少吃动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刺激性食物,避免烟,酒,多吃新鲜蔬菜及富于维生素B族食物。
用温和的洗化用品洗脸:每晚用温水涂少量硫磺香皂或硼酸皂洗脸,清除面部油腻,清洁皮肤。
清淡饮食,注意均衡:注意饮食,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以及食糖类、脂肪类食物过多有关,因此,患者应禁止饮酒,少食辛辣、鱼虾海鲜、牛羊肉、狗驴肉等刺激性及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喝水。
保持身体内分泌平衡:皮脂分泌过盛与神经系统或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便秘与喜食刺激性食物可能是诱发因素,多食脂肪与洗头过于频繁也是原因之一。过去的僧人,患脂溢性皮炎者甚少,与其素食和神经系统不过度紧张有关。频繁洗头者,破坏了皮脂腺口的阻碍物,使皮脂分泌过多,形成了有脂肪酸的真菌温床。
不可过度清洁:在脂溢性皮肤炎的肌肤上,使用刺激性较低的洗面奶,可以避免进一步受伤,也预防诱发!
温馨提示:脂溢性皮炎的危害不可小觑,不仅对外观造成了影响,更是威胁了患者健康,因此发现后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还要注意做好护理,保证充足睡眠,平时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少食辛辣油腻食物。
相关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癫痫 糖尿病 艾滋病 接触性皮炎 乳腺癌 肾上腺肿瘤 淋巴结炎 异位性皮炎 银屑病 天疱疮 湿疹 痤疮 脱发 体癣 玫瑰糠疹 红皮病 疖 动脉硬化 帕金森病 肿胀 毛囊炎 皮肤病 须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