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

鼻窦炎
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粘膜发炎统称为鼻窦(Nasosinusitis)。...

别名:副鼻窦炎

就诊科室:五官科 耳鼻咽喉头颈科 耳鼻喉科 中医科 中医五官科 

医生指导:鼻窦炎常见问题 >>

介绍

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粘膜发炎统称为鼻窦(Nasosinusitis)。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鼻塞、多脓涕、头痛为主要特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以多脓涕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轻重不一的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劳逸结合,衣着适度,多呼吸新鲜空气,避免鼻子干燥,不轻易滴用鼻药。对鼻腔病变及时诊治,邻近的病灶感染需治疗。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炎症。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鼻窦炎可以单发,亦可以多发。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此外,变态反应、机械性阻塞及气压改变等均易诱发鼻窦炎,牙的感染可引起齿源性上颌窦炎。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另外,游泳时污水进入鼻窦,邻近器官感染扩散,鼻腔肿瘤妨碍鼻窦引流,以及外伤等均可引起鼻窦炎。鼻窦炎要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否则极易引发。

最新文章

如何确定鼻子是否有鼻窦炎

鼻窦炎脸疼牙疼怎么办

鼻窦炎经常反复怎么办

如何治疗难治性鼻窦炎

鼻甲肥大导致鼻窦炎吃什么药

鼻窦炎引起头痛中医怎么治疗

鼻窦炎引起的鼻后滴漏严重怎么治疗

阿奇霉素适用于鼻窦炎吗

鼻窦炎吃药后流黄鼻涕怎么办

怎么确定是鼻炎还是鼻窦炎

更多文章>>

症状

急性鼻窦炎的症状
急性鼻窦炎为鼻窦粘膜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感冒后,急性鼻窦炎的症状与哪一种鼻窦发生炎症有关,以下是各组鼻窦发炎时不同的表现:
前额部疼,晨起轻,午后重。还可能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颌窦炎。
晨起感前额部疼,渐渐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这可能是额窦炎。
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多为筛窦炎引起。
眼球深处疼痛,可放射到头顶部,还出现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头痛,这可能是蝶窦炎。
但是大多数人的症状可能有很多地方,所以有时候无法根据头痛来确定究竟是哪个鼻窦发炎。
除头痛外鼻窦炎的典型的急性鼻窦炎表现还包括:鼻塞,流脓涕,暂时性嗅觉障碍,畏寒、发热、食欲不振、便秘、周身不适等。较小儿童幼儿可发生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脓鼻涕刺激咽喉还可以引起咽喉不适,咽喉炎等。
严重的急性鼻窦炎可以引起眼部的感染,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鼻窦炎的并发病如眼眶感染等已较少见。
治疗:功能性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对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具有特别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精确的去除病变组织和骨头,使鼻窦开口扩大,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具有传统鼻窦炎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性。
慢性鼻窦炎的症状
1.脓涕多:鼻涕多为脓性或粘脓性,黄色或黄绿色,量多少不定,多流向咽喉部,单侧有臭味者,多见于牙源性上颌窦炎。
2.鼻塞:轻重不等,多因鼻粘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鼻塞常可致暂时性嗅觉障碍。伴有鼻息肉时鼻腔可完全阻塞。
3.头痛: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一般地明显局部疼痛或头痛。如有头痛,常表现为钝痛或头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间轻。前组鼻窦炎多表现前额部和鼻根部胀痛或闷痛,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在头顶部、颞部或后枕部。患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常伴有同侧上列牙痛。
4.其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咽喉疼痛等。若影响咽鼓管,也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
5.慢性筛窦炎常与慢性上颌窦炎合并存在,除有一般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症状外,嗅觉减退更为明显。

病因

鼻窦炎病因一、机械堵塞: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直接堵塞鼻窦开口,引起鼻窦炎。

鼻窦炎病因二、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或其他过敏性疾病时,鼻甲粘膜高度水肿,水肿的粘膜可致窦口堵塞,引起鼻窦炎。同时鼻窦粘膜也有变态反应性改变,这种炎症情况更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鼻窦炎病因三、感染:主要发生于感冒后,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彻底,炎症从鼻腔蔓延至鼻窦等周围组织而引起。感冒如出现反复不愈的情况,并出现持续性流鼻涕、鼻塞、呼吸不畅、咳嗽、头痛、打呼噜等情形时,一周左右即可转化为急性鼻窦炎。

病因学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

2、变态反应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

3、鼻腔的一些鼻部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鼻窦炎。

4、邻近病灶,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引发鼻窦炎。

5、其它,如鼻窦外伤骨折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取立式跳水),或潜水与游泳后擤鼻不当,污水进入鼻窦内鼻腔内填塞物置留时间过久,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鼻窦炎-生理症状

早期为急性卡他期,粘膜短暂贫血,继而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粘膜红肿,上皮肿胀,纤毛运动迟缓,上皮下层有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分泌物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后即转入化脓期,窦腔粘膜水肿及血管扩张加重,炎性细胞浸润更为明显,分泌物变为粘脓性,时间越久,充血越重,毛细血管可破裂出血,由于水肿压迫,使血液供应不足,可发生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此时分泌物为黄色脓液。少数病例可发生窦壁骨炎、骨髓炎和其他并发症,一般多见于幼儿。

鼻窦炎-发病机制

鼻窦乃颅骨中充满气体的空腔,这些空腔被覆粘膜。鼻窦炎乃指空腔中粘膜肿胀及发炎。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此外,变态反应、机械性阻塞及气压改变等均易诱发鼻窦炎,牙的感染可引起齿源性上颌窦炎。

鼻窦炎的罹患因素包括患者的体质、环境因素、病菌的毒力,还与患者遗传特质和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变应性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各种鼻窦炎中,上颌窦炎最多见,其后依次是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炎症。上颌窦因窦腔较大,窦底较低,而窦口较高,易于积脓,且居于各鼻窦之下方,易被他处炎症所感染,故上颌窦炎的发病率最高。严重的鼻窦炎可伴发相应骨髓炎或眼眶、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可以致命。鼻窦炎可以单发,亦可以多发。

关于中医鼻窦炎的病理病因:

鼻乃清窍,为肺之门户,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鼻窦炎多由气虚不固,外邪侵袭,邪入化热,灼腐生脓,滞留空窍,弥散清空,清浊不分,窍隙闭塞,引致鼻塞流涕,头痛头胀,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如此互为因果,反复发作,在此病理机制中,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故清除痰浊脓液,杜绝痰浊之源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故升清降浊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疗法则.


检查

1、鼻腔检查:

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处为明显。前组鼻窦炎可见中鼻道积脓,后组鼻窦炎可见嗅裂积脓,或脓液自上方流至后鼻孔。

2、.辅助检查
1)鼻内镜检查:鼻腔内可见脓液,鼻腔粘膜充血水肿
2)体位引流:如疑为鼻窦炎,鼻道未查见脓液,可行体位引流试验,以助诊断。
3)X线鼻窦摄片:X线鼻颏位和鼻额位摄片有助于诊断,急性鼻窦炎时可显示鼻窦粘膜肿胀,窦腔混浊、透光度减弱,有时可见液平面。因颅骨重叠,观察效果欠佳。
4)鼻窦CT:可见鼻窦内液平面或软组织密度影。CT由于其分辨率高,观察病变较为细致和全面,是目前诊断急性鼻窦炎的较好指标。
5)鼻窦MRI:可见鼻窦内长T2信号,可以与鼻窦软组织影相鉴别。

鉴别

慢性鼻炎鉴别
慢性鼻炎流鼻涕不呈绿脓性,亦无臭味,故观察鼻涕的性质是鉴别关键;拍摄X光片检查鉴别可准确无误,慢性鼻炎病变局限于鼻腔,而慢性鼻窦炎则鼻窦内可见有炎性病变。
与神经性头痛鉴别
有些患神经性头痛的病人可长年头痛,反复发作,往往误认为有鼻窦炎,但这种病人基本没有鼻部症状,故从表现及拍X光片即可加以鉴别。
中医鼻窦炎的病理病因
鼻窦是头骨和面骨中围绕鼻腔周围的一些含气的空腔,包括上颔窦、额窦、筛窦和蝶窦。鼻窦炎是指化脓性球菌感染鼻窦粘膜引起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鼻窦炎是鼻腔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一个鼻窦单独发病,也可几个鼻窦同时发炎,如果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反复发作,可致慢性鼻窦炎。
本病绝大多数由伤风感冒引起,全身抵抗力低下,其它鼻腔疾病常有鼻涕阻塞,游泳、跳水方法不当,以及气压的迅速改变(如飞行、潜水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由牙根感染扩散引起的上颌窦炎叫牙原性上颌窦炎,也是鼻窦炎的一种。

并发症

鼻窦炎发病机理鼻腔和鼻窦位于颅脑下面,居于咽喉与口腔上方,坐落于两眼眶之间,它们之间相互为邻,关系密切。鼻腔和鼻窦病变常向附近组织蔓延,因而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若延及颅脑,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对咽喉与眼眶的渗透,也会引起各种病变,尤其对儿童来说,并发症将会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鼻炎、鼻窦炎引起并发症有多种途径:

①直接感染:鼻腔与口腔、咽喉以及下呼吸道与消化道直接相通,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向下引流,直接刺激这些组织,引起各种病变。

②破坏骨壁感染:鼻窦炎症如果破坏鼻窦骨壁,炎症常由此延至其他组织,因为鼻窦位置不同,故引起并发症亦相异,如额窦炎易引起眶内或颅内并发症;筛窦炎破坏顶壁,侵入前颅凹,穿透侧壁,发生眶内并发症。蝶窦炎破坏颅底可引起颅脑内不同并发症,也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上颌窦炎可引起眶内感染及牙槽瘦管等并发症。

③经血行感染:鼻腔和鼻窦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并且与眶内、颅内有复杂的联系,所以鼻炎与鼻窦炎的细菌和毒素,先破坏血管内膜形成血栓,栓子随血行传至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

④经淋巴管感染:鼻腔或鼻窦的淋巴管直接把炎性物质传布到其他器官或组织发病。

⑤经解剖通道:鼻窦骨壁有多处正常通道如筛骨上壁有许多小孔,称筛孔,主要是嗅神经纤维通向颅内的孔道,炎症可以从筛孔中传入颅内发病。此外鼻腔与鼻窦的许多血管也直接与眶内、颅内相通,炎症可沿血管通道引起并发症。

⑥由于鼻窦上壁比较贴近眼眶,当鼻窦炎发病时,常常引起严重的咽部并发症,常见的有眶尖综合症、球后视神经炎等。

⑦鼻窦外伤:引起骨折、穿孔伤或手术损伤等因骨壁断裂、组织破坏,使感染易于侵入而发病。

治疗

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是不通气,所以治鼻窦炎要用部膜收缩剂,如1%麻黄素或滴鼻净,配合0.15%黄连素或0.5%的氯霉素液点鼻消炎,每天的点药次数以维持通气为标准。如果用药后不能维持通气,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鼻甲切除或电烙术。鼻窦炎是鼻窦内的化脓性炎症,以流脓鼻涕、头痛为主,治疗时除滴用鼻税膜收缩剂外,还要使用抗生素以消除鼻窦内的细菌感染,或做上颌窦穿刺术,必要时应进行鼻窦根治手术。在鼻窦根治手术中,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由于借助内窥镜的良好照明,因而可彻底清除病变,并且尽可能的保留鼻腔及副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如今不开刀的内窥镜微创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西药治疗

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1)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足量,以控制感染,防止其转为慢性。

(2)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每次1—2滴,每日2次。

(3)镇静止痛药:用于头痛剧烈者。

2.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常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净等。可在滴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应注意滴鼻净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药物性鼻炎。

中成药治疗

肺经风热型:(1)筋通鼻炎水:外用滴鼻。一次2—3滴,一日3—4次。(2)胆香鼻炎片:成人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3)鼻渊丸:每次服用12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4)苍耳子鼻炎胶囊:口服,按本品说明书要求服用。(5)鼻炎丸:每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6)香菊片:每次2—4次,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辛苹冲剂:成人每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8)鼻通丸:每次服用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9)鼻渊舒口服液

按摩治疗法

按摩部位:1.足底部反射区:额窦、头部(大脑)、脑垂体、小脑及脑干、鼻、肺及支气管、腹腔神经丛、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失眠点、生殖腺。2.足外侧反射区:生殖腺。3.足背部反射区: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胸部淋巴腺(胸腺)、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

常用手法:1.足底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按法、食指关节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击法等:2.足外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叩击法等。3.足背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食指推法、拇指推法等。另外按摩迎香穴、上迎香穴和内迎香穴,每日每穴30次。也可用微型鼻炎治疗仪按摩鼻通穴。均有治疗作用。

中草药疗法

方1

〔组成〕鲜蕺菜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绞汁,滴鼻,1日数次。另用蕺菜20g,水煎服。

方2

〔组成〕鲜大蓟根90g,鸡蛋2~3个。

〔用法〕加水同煮,吃蛋喝汤。

方3

〔组成〕鹅不食草(石胡荽)12g,细辛6g,白蓝6g,辛夷花6g,麝香0.3g。

〔用法〕共研为末,每次用少许(约2粒米大)吸入鼻中,每天3~5次。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慢性鼻炎

方4

〔组成〕木姜花适量。

〔用法〕捣绒,塞鼻孔中。

方5

〔组成〕水百合15g,天麻9g,刺梨花9g。

〔用法〕水煎服。另用水百合适量捣敷局部。

方6鼻窦炎中药方-痰热恋肺

【症状】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呼吸不畅,伴头胀,眉棱作酸,咽干痛,痰粘咯吐,舌红,苔黄腻,买滑数。

【治法】化痰泄热,宣肺通窍

【方药】前胡9克,蔓荆子6克,牛蒡子9克,白桔梗4.5克,甘草2.5克,辛夷花4.5克,元参9克,射干4.5克,海哈壳12克,桑白皮9克,瓜蒌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按语】鼻窦炎,症见鼻塞、流鼻涕,呼吸不畅,嗅觉减退外,并用咽干痛,痰粘难咯,脉滑,舌红等,辩证为痰热恋肺,故药用辛夷花、前胡、桔梗等宣肺通窍;元参、射干、海哈壳、瓜蒌皮清热化痰。全方合用,以清泄逗留肺之痰热,宣通鼻窍。

方7鼻窦炎中药方-肺热上蒸,鼻窍雍塞

【症状】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头痛,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清热散火,宣肺通窍

【方药】

【用法】共研末,每次10克,临睡前用滚开水冲泡,取汁服,药渣在次日睡前再冲泡服一次。

【按语】肺热上蒸,鼻窍雍塞,嗅觉失灵,以辛夷花、苍耳子、细辛、蔓荆子、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升麻、薄荷、藁本、、荆芥、僵蚕、川穹等幸泻肺气而散火,佐以黄芪、甘草、菊花、苦丁茶泻火益气,病因热郁化火,药用幸散,是用“火郁发之”之义,泡取汁服,是取其气之清轻,以利药下行,直达病所,因而获效更捷。

方8.鼻窦炎中药方-寒气久凝

【症状】鼻塞,流鼻涕,头痛往往有定时,或同在脸颊,或同在额头,同时颠顶与太阳穴往往亦痛,嗅觉差,气通可知味,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温里驱寒,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9克,细辛3克,檀香3克,藁本9克,白芷9克,川穹9克,鲜松针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配合外治法。药气熏蒸鼻窍法:汤药煎成后,取药液置碗中,先利用热气熏蒸鼻窍2分钟,随即趁热服下。

【按语】慢性鼻窦炎,属于寒气久凝鼻部者,治宜温里驱寒。方中辛夷幸温为主药;细辛、檀香为辅,辅助主药温鼻宣窍;藁本、白芷祛风止痛。

针灸按摩

(1)体针疗法: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刺激。

(2)耳针疗法:可选神门、胆、肺、鼻、内分泌等穴配脾、大肠,每次选3-4个穴位,用毫针法,每日1次;也可用三棱针点刺耳尖放血,每日1次。

(3)穴位埋藏疗法:取耳穴之肺、鼻、神门、内分泌等穴,每次选3-4个,以王不留行药籽,双耳贴压,10次为1疗程。

(4)艾灸疗法:取列缺、合谷、印堂、风池、上星等穴,用艾条悬灸以疏风清热,每日可灸1-2次。

(5)理疗:可选用超短电疗法、微波疗法、超声波疗法、激光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等。也可按摩印堂、风池、迎香、上星等部位。这些方法均可改善鼻窦炎的症状,促进炎症吸收,防止其转变为慢性鼻窦炎。

手术治疗

鼻窦炎图册对于鼻窦炎引起的各种症状,药物治疗不见好转时就应该考虑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很多种,具体做何种手术需要医生看病人的具体情况,对鼻腔鼻窦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决定。鼻窦炎的手术效果比较肯定,病人应该对鼻窦炎手术治疗有明确的信心。

传统的鼻窦炎手术包括上颌窦根治术,也就是将通过打开上颌窦前壁,清除上颌窦内的炎症,并将其内壁与鼻腔相通。但近年来由于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这种手术适应范围已经大套减少,主要用于牙源性上颌窦炎及霉菌性上颌窦炎或者有鼻窦肿瘤者。

鼻窦炎手术治疗最主要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鼻窦内窥镜治疗鼻窦炎的原理也就是通过鼻窦内窥镜直接开放鼻窦的开口,从而使鼻窦与外界相通,从而达到根治鼻窦炎的目的。采用此种手术治疗后,鼻窦炎一般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鼻窦炎的手术治疗还需要根据鼻窦炎的最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如鼻中隔偏曲时可以阻塞鼻窦的开口,这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你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如果是鼻息肉伴有鼻窦炎,则同时需要将鼻息肉彻底的摘除,尤其是鼻息肉病,往往同时伴有和鼻窦炎,已经被做为疾病的分类,被称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鼻窦炎的手术治疗一般比较安全,效果也很可靠的,常见的鼻窦炎手术术后1周左右基本可以恢复正常。

鼻窦炎-传统治疗弊端

1、微波、激光等鼻窦炎治疗手术常常完整剥离上颌窦的粘膜,导致鼻腔组织碳化、结痂,难以康复,甚至破坏鼻腔正常功能,使人体失去了具有自身保护和防御功能的重要结构。

2、传统鼻内镜视野模糊,术中看不清鼻腔和鼻窦内的结构,无法做到精确定位,精细手术。

3、传统手术创伤较大、病人痛苦、恢复同期长、易出血、病人需住院观察。

4、传统手术只能针对单一病种进行治疗,且手术中病变组织容易残留,使鼻窦炎患者虽经多次手术仍难以治愈,反复发作。

预防

1.平时注意鼻腔卫生,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鼻涕过浓时以盐水洗鼻,避免伤及鼻粘膜。
3.游泳时姿势要正确,尽量做到头部露出水面。
4.有牙病者,要彻底治疗。
5.急性发作时,多加休息。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6.遵医嘱及时用药。
7.慢性鼻窦炎者,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8.严禁烟、酒、辛辣食品。
9.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10.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
11.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可以有效增强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
12.在秋冬季或感冒流行期间,外出戴口罩,避免公众集会,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对发病者做好隔离工作,对污染的室内可用白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相关疾病

高血压 头痛 肺炎 感冒 流感 骨髓炎 过敏性鼻炎 小儿鼻炎 鼻息肉 慢性鼻炎 水肿 肿胀 脓肿 鼻腔异物 慢性蝶窦炎 厌氧菌感染 

目录

  • 介绍
  • 最新文章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鉴别
  • 并发症
  • 治疗
  • 预防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