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转移癌的检查方法

发布时间:2014-06-26 14:45:19

分享

在确诊脉络膜转移癌疾病时,很多医生都会进行相应的会诊,因为与脉络膜转移癌疾病症状相似的疾病有很多,会导致造成为误诊。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查,那么检查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请小编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检查的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原发性肿瘤相关性检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

(2)病理学检查 当非侵犯性诊断方法均不能诊断时,最后可考虑经玻璃体作细针穿刺取得脉络膜标本做活检及免疫组化以求确诊,瘤栓随血流驻留在脉络膜中,小血管层,脉络膜因肿瘤浸润而增厚。肿瘤不穿破玻璃膜。视网膜神经上皮可脱离,但很少与脉络膜发生粘连,因而锥,杆体细胞受损少,脉络膜转移癌的细胞形态、结构和排列保留了原发癌的特点。原发于乳腺癌者,癌细胞常呈腺样排列或形成上皮巢。肺或支气管腺癌常为腺样或不规则细胞条索。肺燕麦细胞癌的瘤细胞体积较小,呈巢状排列无腺泡样结构。原发于胃和甲状腺者呈局灶性隆起生长。来自皮肤的黑色素瘤一般均含有较多的黑色素,细胞分化好者,常保持原发肿瘤的组织模式。

2.其他辅助检查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因转移的部位、病程、原发瘤种类、临床表现的不同,影像也有差异。因瘤体以细胞成分为主,间质和血管少,荧光血管造影早期瘤体呈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以后出现针尖或斑点样荧光,晚期渗漏而有斑驳样强荧光。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相比,荧光显得较为均匀一致。也无黑色素瘤中有时可见到的肿瘤内大管径血管。早期瘤体表现无脉络膜背景的暗区,至动静脉期,视网膜血管爬行其上,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瘤样改变,一直维持到静脉期,随即在弱荧光区内逐渐出现斑点状强荧光,且常先出现于边缘部,有时可有轻度渗漏和融合,其间夹杂遮挡荧光的斑片,使整个病变区成斑驳状,晚期荧光仍然很强。在肿瘤边缘由许多细点组成较宽的强荧光环带,也是脉络膜转移癌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有的病例,病变区中部在造影过程中始终为一块较大的弱荧光区,可能癌瘤生长迅速,中部发生坏死所致。

(2)吲哚青绿(ICGA)检查 孤立型肿物可显示和FFA相似的图像,不过荧光强度弱而且出现晚,如果瘤体扁而薄,常可透过肿物而见到下面的脉络膜血管,作FFA检查时,如整个瘤体呈较强荧光而不能与其他肿物鉴别。或小点状渗漏与其他疾患如原田病鉴别困难时,可作ICGA检查。

(3)超声波检查 超声的特点有助于诊断。A超扫描显示中-高的瘤内反射波,这与黑色素瘤的低或中度的内反射有所不同。B超扫描呈厚薄不一的扁平隆起,底较广,均>15mm,高度在2~5mm。有的病变仅表现为脉络膜增厚。肿瘤内回声较多,强弱分布不均。常有视网膜脱离。

(4)视野检查 早期平面视野可查出与肿瘤相符的绝对暗点。

(5)影像学检查 CT表现眼后节有等密度的隆起或扁平增厚,单个或多发,可有轻度增强。伴有视网膜下积液。MRI检查T1加权像多为高信号强度,表面可呈不规则结节状。T2加权像常仍为高信号。常伴视网膜脱离。MRI检查还可显示颅内的转移灶,这对诊断及治疗均有帮助。

关于脉络膜转移癌的检查方法就介绍到这里了,相信大家对疾病也有一定的了解。确诊疾病后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经济条件进行选择,但是不要盲目的相信偏方和迷信,会导致疾病更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