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最新文章
症状
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或不能,直至卧床。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是促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包括静态性共济失调和动态性共济失调两种。前者主要表现于躯体的静止状态下,即平衡障碍;后者主要表现于肢体的动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辨距障碍--动作起动缓慢,速度和力量不均,常不达预定目标或停止不及而越出。临床上常在睁眼及闭眼下分别用指鼻、指指、轮替和跟膝胫等试验或观察洗梳、书写等精细动作以检查之。小脑病变时睁闭眼症状相同,后索病变时睁眼症状不明显,仅闭眼后出现症状,并伴有深感觉障碍。
病因
1.周围神经病变
如各种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
2.脊髓后索性病变
如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3.前庭迷路性病变
如前庭迷路炎症。
4.小脑病变
如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等。
5.其他
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
检查
1.体格检查
(1)指鼻试验共济失调时则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标。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共济运动无障碍,但闭眼时则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
(2)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的足跟常寻不到膝盖,下移时摇摆不定。
(3)快速轮替试验小脑损害时动作笨拙,节律不均。
(4)反跳试验小脑病变时患者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
(5)过指试验前庭性共济失调时,上肢下降时偏向迷路有病变的一侧;感觉性共济失调时,闭眼时常寻不到检查者的手指。
(6)趾-指试验患者仰卧,上举大脚趾来触及伸出的手指。
(7)起坐试验小脑损害的患者髓部和躯干同时屈曲,双下肢抬起,称联合屈曲征。
2.辅助检查
(1)小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
(3)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
鉴别
本征应与肌无力或肌张力过高时所致的动作不协调相鉴别。
并发症
脊髓型颈椎病,痉挛性脑瘫。
治疗
共济失调目前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晚期患者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弓形足可行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等。
预防
多注意饮食,注意生活起居。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早就医治疗。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
相关疾病
癫痫 脑出血 多发性硬化 脑炎 痴呆 脑血管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小脑萎缩 发育迟缓 肺炎 脑外伤 脊髓空洞症 尿失禁 白内障 视神经萎缩 眼球震颤 脑肿瘤 鼻窦炎 鼻炎 迷路炎 性病 脂溢性皮炎 酒精中毒 慢性支气管炎 吞咽困难 多发性神经炎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 脑梗死 恶性淋巴瘤 手足徐动症 言语障碍 亚急性联合变性 眼球运动障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周围神经炎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脓肿 视网膜色素变性 胼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