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营养不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2 12:12:57
分享小儿肌营养不良是小儿时期较多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其中最常见的是假肥大型 (DMD) 主要因编码蛋白质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小儿肌营养不良的病因:
小儿肌营养不良病因是遗传异常 在不同的类型中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但遗传因素通过何种机制最终造成肌肉变性 则始终未明
其他肌病就医指南 请点击链接查看
按照典型的遗传形式和主要临床表现 可将肌营养不良症分为下列类型:
(一)假肥大型:属X-连锁隐性遗传 是最常见的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 又可分为Duchenne型和Becker
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 几乎仅见于男孩 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 %男性子代发病 常起病于 - 岁 初期感走路苯拙 易于跌倒 不能奔跑及登楼 站立时脊髓前凸 腹部挺出 两足撇开 步行缓慢摇摆 呈特殊的“鸭步”步态 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 必先翻身俯卧 再双手攀缘两膝 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 亦可见于肢近端肌肉 股四头肌及臂肌
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常在 岁以后起病 首发症状为骨盆带及股部肌肉力弱 进展缓慢 病程长 出现症状后 年或 年以上才不能行走 多数在 - 岁时仍不发生瘫痪 预后较好
(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有 青年期起病 首先面肌无力 常不对称 不能露齿 突唇.闭眼及皱眉 口轮匝肌可有假性肥大 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 有的肩 肱部肌群首先受累 以致两臂不能上举而成垂肩 上臂肌肉萎缩 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 病程进展极慢 常有顿挫或缓解
(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两性均见 起病于儿童或青年 首先影响骨盆带肌群及腰大肌 行走困难 不能登楼 步态摇摆 常跌倒 有的则只累及股四头肌 病程进展极慢
(四)其它类型:股四头肌型 远端型 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 眼肌-咽肌型等 极少见
小儿肌营养不良的检查:
(一) 血清酶测定: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 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 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 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 阳性率为 - %
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 岁以上男性为 女性为 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 PK的阳性率高于Mb 三项综合检出率为 %左右
其它酶:如醛缩酶(ADL) 乳酸脱氢酶(LDH) 谷草转氨酶(GOT) 谷丙转氨酶(GPT)等 也可增高 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 亦不敏感
(二)尿检查:尿肌酸排出增多 肌酐减少
(三)肌电图
(四)肌活检:可见如前述的病理改变 若有条件可应用X-CT或核磁共振检查技术 能发现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 可为临床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小儿肌营养不良的治疗:
肌营养不良症目前较公认的治疗方法为 :
一般治疗 ( )营养 :宜食低糖 低脂和含丰富维生素的水果 蔬菜 ;( )运动 :在神经康复医生指导下每天进行规律的 力所能及的肢体锻炼 长期坚持能延缓肌萎缩及无力 ;( )教育 :家长应多关心和鼓励孩子 合理地安排规律的生活和学习
药物联苯双脂系中药五味子合成的中间产物 对DMD有保护作用 可减轻肌坏死 但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具体用药方案需由神经专科医生指导
物理治疗及按摩可以改善DMD患儿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关节挛缩
外科治疗DMD早期可考虑做跟腱松解术和脊柱侧弯矫形术 设法延长其肢体活动时间
基本替代治疗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可提高患儿肌纤维产生dystrophin的功能 另外 干细胞是一种能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的始祖细胞 研究证实可部分修复受损肌组织 为DMD治疗提供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