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体总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遇到这类情况是很多家长都喜欢借着自己的经验自行医治。
但是家长们如果没有在经过专门的了解时,往往容易出现以下的误区。
误区一:孩子一咳嗽就吃止咳药
孩子咳嗽是很常见的症状,但在护理咳嗽宝宝时,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咳嗽,就急忙买来止咳药给孩子吃,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妥当。
止咳药的种类很多,作用也各不相同。比如,感冒咳嗽的用药,与哮喘咳嗽的用药就绝对不同。
引起孩子咳嗽的原因很多,其中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有些则是肺炎、哮喘或过敏引起的咳嗽,在用药时应该区别对待。
大多数孩子因感冒引起咳嗽时,应首先以清感冒、化痰为主,此时应吃消炎药、解表药、化痰药,而不是止咳药。
有些止咳力量比较强的药,特别是中枢性镇咳药,在孩子感冒咳嗽时尤其要慎用。
咳嗽其实是孩子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体内的痰可以通过咳嗽排出来,如果误用了止咳药,痰反而排不出,咳嗽时间一长,甚至可导致气管炎,对孩子的病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误区二:孩子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孩子感冒,如果不发烧还好,一旦发烧,全家都会特别紧张。
很多时候,孩子明明只有一点点发烧,家长就赶紧给他们吃退烧药。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给孩子吃退烧药呢?
感冒引起的发烧并非都需要吃退烧药,即使吃,也要掌握好时机。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发烧,孩子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以前也没有发生过抽筋,一般来说吃点感冒药,多喝水,就可以了,不要随便吃退烧药。
失水同样可能引起孩子发烧,比如有些孩子拉肚子,开头也会发烧,但烧得不高,这时首先应该补充水分,喝水比吃退烧药更重要。
退烧药的作用是通过逼孩子出汗,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如果孩子体内水分不足,吃太多退烧药不仅达不到退烧效果,反而可能造成孩子猛出汗,加重身体失水。
误区三:症状稍好就停药
用药不够易复发,有一些父母对孩子吃药显得特别排斥,一看到孩子症状稍有些好转,就不再继续给孩子吃药。
这种“好心”的做法反而可能延长孩子的病程,甚至使孩子旧病反复发作。
每一种疾病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孩子患的是普通感冒,通常一周左右就能好。但如果感冒引起了气管炎,则要两周甚至三周的时间才能好。
患气管炎的孩子吃了一周药后,咳嗽通常会好很多,但整个病情其实并没有完全好,此时停药,容易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再次咳嗽,反复如此,甚至可使孩子的咳嗽半年甚至一年都治不好。
尤其是如果使用的是抗生素,这样的做法还很容易导致耐药。
感冒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只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的话很快就可以得到还缓减的。但是如果家长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以上的错误的话,就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